原创从浅葛伟炜新零售商业评论
作者:从浅,新零售商业评论编辑;葛伟炜,新零售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一人食的赛道不会孤单。”
好文字
8分钟阅读
随着“咚,咚,咚,咚,咚”的标志性音效响起,镜头逐渐清晰聚焦到一位拎着公文包、西装革履的中年大叔身上。
每次拜访完客户,这位名为井之头五郎的大叔便会独自穿梭在东京繁华的大街小巷,寻觅隐藏在边角一隅中的美食。
这是日本风靡一时的下饭神剧《孤独的美食家》中的开头场景。该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分。豆瓣网友纷纷热评:“一个人吃饭也要尊重自己,认真地吃,认真地生活……”
然而,光有“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生活态度还不够,吃什么、在哪里吃、如何吃,对于单身一族而言,是每天都要解决的问题。
3年前,四川姑娘陈洁大学毕业,来到上海从事行政工作。繁忙的工作节奏让陈洁只能通过外卖解决一日三餐,“工作很辛苦、很累,下班后坐地铁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一个人又懒得做饭,吃外卖都快吃吐了。”
现实中,能像井之头五郎那样,下了班还有心力、体力去寻找大隐隐于市的苍蝇馆子的单身一族,或许并不多。
但在中国,像陈洁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根据大数据报告显示,年中国单身人口总数达2.4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万。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推测,主要城市单身率均超50%。
今年7月1日,美团外卖、中国饭店协会、艾瑞集团联合发布的《外卖行业报告》显示,年我国外卖产业规模突破亿元,相较于年增长了39.3%。
随着单身独居群体的日益庞大,单身经济已经崛起,而在“吃”这一基本需求上的体现,便是“一人食”场景逐渐成为了新常态。
Z世代唱响一人食
一人食概念起源于日本。20世纪末,日本经济大萧条,国民结婚率、生育率逐年降低,少子化现象日益严重。
官方发布统计数据,在~年间,日本家庭平均规模构成从2.82下降到2.39。
日本政府发布的《食育白书》,针对名20岁以上的国民抽样调查,统计发现,年度日本国民在一星期中超过4天独自进食的人数达15.3%,相比六年前上升了5%。日本庞大的单身青年群体推动了一人食行业的发展。
而谈到日本的一人食,便不得不提“一兰拉面”。
年,一兰拉面创立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24小时营业。年,一兰拉面开始采用独立座位的空间设计,每个座位设有左右隔板,隔板前方挂有布帘,方便服务员送面,为消费者营造了独立、隐私的就餐环境。
据悉,这种“自闭”空间又叫“味集中Counter”,是为了让顾客在封闭的空间中,集中精神体验拉面的味道。后来,一兰拉面取得了这种“自闭”空间的专利。
年,一兰拉面在香港开出海外第一家分店,创造了连续排队7天7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当时吃一碗拉面要排队4小时。
截至年10月,一兰拉面已经开设了83家店铺,并向北美进军,刚入驻纽约,便受到大量粉丝追捧。
一兰拉面的发展轨迹,恰恰印证了一人食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在中国,这一赛道也正在崛起中。
赛道中的主角是被称为Z世代的90后、00后,这群占据中国人口27%年轻人,独而不孤,他们追求个性、注重品质和颜值,对一人食的标准更加挑剔,更加精致。
当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飞驰电掣地穿梭于大街小巷时,有一些年轻人正往自热火锅的发热包上倒冷水,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正在自家的厨房里煮菜、拍照、发朋友圈……
在中国的一人食大赛道上,方便速食、半成品、线下餐馆、单身厨具……各方“英雄”群起而逐鹿,一出好戏即将上演,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一人食:大赛道,不孤单
如果定位在上海,打开某点评,搜索“一人食”,会跳出个结果,一人食火锅、一人食烤肉、一人食锅贴……这其中,有传统餐饮店增设的一人食服务,也有专门开设的一人食餐馆。
“痞叔的深夜食堂”位于人民广场附近,不起眼的门脸、拥挤的座位,装修布局像极了井之头五郎经常光顾的日式小餐馆。没有菜单,老板烧什么,食客吃什么;除了美味可口的菜肴,吸引一众年轻人前往“打卡”的,还有老板的好客与善谈。
有食客在某点评留言:“18点吃到了22点,整体是个氛围大于食物本身的店,谈天说地聊人生可能才是主旨吧。”
疫情的突然爆发,催生了一些传统餐饮店,甚至是“局外人”入局一人食赛道,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是海底捞旗下的“十八汆”面馆。采用全自助模式,消费者自取餐盘选择吃食后,通过自助结账机完成付款;同时,考虑到疫情防控,店内供一人食的长桌用纸板隔了起来。
另一个是昨天开业的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其美食区新推出了一人食套餐,为周边上班族提供全新的午餐选择。
表面上看,主打一人食的餐馆开的风生水起,零售君却从某VC机构投资人那里听到了相对悲观的观点:国内的外卖市场相较日本等国家更为发达,理论上,消费者完全可以用外卖替代去线下餐厅堂食。
因此,对于专门的一人食餐厅或者提供一人食服务的餐馆而言,必须仔细思考如何确保用户的复购与留存。
确实,除了点外卖、下馆子,在“吃”这件事上,单身一族们还有很多选择。
首先是自热食品。最早的自热米饭诞生于年,自热小火锅则兴起于年。
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自热食品销量大涨。淘宝数据显示,1月20日~2月2日期间,自热食品位列热销产品排名第二,仅次于螺蛳粉。
与销量大增同时出现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大量涌入的玩家。根据天猫平台的数据,年,整个自热食品市场已经涌入超过家公司。相比之下,年的数字还不到家。
年7月,海底捞的供应商颐海国际进入自热小火锅市场。第二年,以自热小火锅为主的方便速食业务增长超6倍,成为颐海国际仅次于火锅底料的第二大业务。
除了火锅连锁品牌入局外,百草味、良品铺子、统一、三全等品牌也都加入进来。此外还有一些新入局者。
成立不到3年的自嗨锅,年上线天猫旗舰店,24小时实现“单品销量全网第一”的成绩,三季度实现破亿;年整体营业额破5亿,实现%增长;年期间,线上全渠道销售额突破1亿元,其中,天猫旗舰店销量同比增长10倍,京东超市销量同比增长9倍。
同样是创立仅3年的莫小仙,营收突破4亿元,位居行业第二;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8亿元人民币。今年5月,莫小仙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为受疫情影响的资本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其次是方便速食。方便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据里斯咨询的报告,年,全世界一共消费了亿份方便面,其中,中国消费了.5亿份,相较年的低点.2亿份,已经明显回暖。
与之相对应的是方便面企业的业绩表现。年,康师傅控股的方便面卖出了.17亿,同比增长5.73%,统一企业中国的方便面卖出了84.25亿,同比增长5.7%。
有媒体评论称,近两年方便面销量复苏,是因为方便面企业纷纷尝试走出低端市场,通过自身的产品升级,重新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对传统方便速食企业而言,前景并不乐观。
年创立的拉面说,观察到“自己做太难,方便面太low”的消费者痛点,通过强调面、汤底和包装的差异化,以及丰富的口味,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实现了月销售额超万元;年双11当天,营收万元。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拉面说的销售额突破一个亿。
拉面说联合创始人九一向零售君表示:“在一人食场景下,一批新兴消费品牌能够兴起,背后正是由于单身经济崛起后,消费者渴望得到比外卖、传统方便面等速食产品更健康、美味、营养的产品。”
拉面说的市场表现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于方便速食的需求变化。天猫食品高级行业运营忆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发现如今消费者买方便速食,不是为了果腹、也不是没东西吃,是主动走向美食。”
第三是单人厨电用具。如果你留意观察各种一人食短视频,就不难发现,除了养眼的美食外,高颜值的烹饪器具同样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