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锅恒在,重庆模糊

北京比较好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重庆火锅,近些年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横扫大江南北,成为一款经典的国民美食。

这大概源于其“万物皆可烫”的大众性,乃至口味因地制宜的“讨好性”。

改良的重庆火锅

才吃过一台相对昂贵的“重庆”火锅,虽以麻辣为主,但摆盘有了些小资情调的变化,看起来相当精致;而佐料一改麻油加蒜泥的唯一选择,多了包括葱花、蚝油、小米辣、香菜等诸多添加物。

我是个较真的人。食材新鲜,锅底火辣,可能还不是我吃火锅的主要原因;一脉相承,无处不在,又很难证实的山城江湖气,地道的“下里巴人”牙祭,才是我辈俗人总贪这口美食的原因。

不得不泄气地说:重庆火锅正在消失!

为什么?试为诸君细细道来。

重庆火锅的诞生

重庆火锅的诞生有其偶然性,当时,菜园坝到石井坡一带江边,有许多拉船人,吃最差的伙食,干最重的力气活。迫切需要蛋白质来补充消耗。

十八梯上面的中兴路一带,则是重庆最早的宰牛场,有很多当垃圾处理的牛内脏。

便有机灵人捡来毛肚牛肝,淘洗干净,煮入滚开的麻辣锅中,分买给拉船的纤夫。这一尝试便不可收拾。廉价的蛋白质成了穷苦人困窘生活中最美好的享受。

烫毛肚

重庆火锅的最原始形态,就是一锅牛杂汤锅。因为牛肚的加入,因为更多比下力人阶层更“高级”的人们的肯定,这锅汤发生了进化,成为可涮可烫的重庆火锅。

如此美味,自然引来了众多底层人士的投奔。聪明的老板看到了商机,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售卖方式转化为固定店铺,最先是临江门出现了火锅馆,然后是较场口,一路沿着江边的棚屋区开了下去…

到今天,重庆的火锅店没有十万家,也离十万不远!

老火锅

重庆老火锅里有一种“九宫格”,就是用木质的格子,将一锅沸汤分为九个小格子。

很多人不知道九格中间那格是不能倒菜的;九宫格也不是为了让人区分菜品的。

当年的重庆火锅,很多都是陌生人打组合,九宫格就是用来区分各自的领地的。你的菜在哪几个格子里,他的菜在哪几个格子内,莫弄混了。

重庆火锅,从码头风靡全市,时间不长,但进展神速,直到今天,成为了重庆餐饮的中流砥柱。

重庆火锅的灵魂是麻辣

非常重庆的重庆火锅,其味道灵魂是麻辣。

但麻辣在川渝的传播乃至占领,其实有其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有资料记录,哪怕到了清末民初,麻辣已经在民间极为流行了,但是重庆的高端筵饮场合,因为麻辣的民间属性,使其被视为洪水猛兽。一桌筵席里面,最多可以容忍一道带麻辣的菜式,后来也不过最多允许两道,否则,这桌筵席的档次就陡然下降,为高端食客所鄙视。

但是麻辣一旦开始起步,他的脚步会变得越来越坚定而快速。尝到麻辣美味的吃货们,再也不可能回去了,麻辣会被固化为他们的日常味道,直到有一天,我们会“无辣不欢”。

重庆江湖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庆“不安分”的本地厨师集体出手,推出了大量层出不穷的重庆江湖菜,迅速将麻辣口味定型为重庆人的日常口味。火锅,这种代表麻辣高烈度的饮食形式跟着“揭竿而起”,奠定了自己在饮食江湖的霸主地位。

从此,重庆江湖菜与重庆火锅,席卷全国,成为川菜最显赫的代表。而麻辣味,顺理成章地成了川菜的标签。

辣得过瘾,麻得销魂!

我记得当年在石家庄,一个吃点灯笼海椒都要大口喝水,面红耳赤的北方同学,在我的蛊惑下拼死吃了顿重庆火锅后,从此连早餐的馒头都要蘸我宝贵的辣椒酱。

重庆火锅就是文化

就餐饮的一个角度而言,文化就是一种食俗。

某个地域的所有或者大多数吃货,共同养成的食俗,就是地方饮食文化。

“重庆火锅”的“重庆”,就是文化。火锅,是重庆这个火辣的城市,在历史中养成的一个食俗。比如它的起源、它的饮食方式、它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者仪式,都充满了浓郁的重庆特点。

传统的重庆火锅店,都很小,高凳子,矮桌子,手里捏着长筷子。

当年的重庆火锅店,很家常。老板就是丘二,又招呼客人又上菜。来往时间长了,混成了熟人。老板稍微空下来时,会提着一瓶啤酒,转到桌子上来,添份毛肚,加个鸭肠,与桌子上的食客推杯换盏,胡吹海侃。

火锅,完全沉入了重庆人生活的底部,构成了重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交通茶馆

这和与交通茶馆为代表的重庆老茶馆很相似。老茶馆和老火锅馆,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喝茶、一个喝酒吃肉,但主旨都是大家混在一起,吹牛摆龙门阵。环境很接地气、吃的喝的也很接地气,来往的都是左邻右舍三朋四友,相当于城市或社区的公共空间。

老火锅馆,也同茶馆一样,是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各种小道消息,似真似假,在麻辣香气里上下翻飞…

老火锅馆,坐落于重庆的卡卡角角,源于重庆的生活,它就是重庆的生活。

老火锅馆,植根于重庆的生活,包罗万象,蕴含了最丰富的市井文化,它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

重庆火锅在消失

重庆火锅从诞生开始,经历过两次大的洗牌。其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拖一和自助餐,淘汰了诸如大众火锅这类被吃得亏损的企业;但德庄、小天鹅、秦妈等火锅脱颖而出,开始走向全国。

其二是最近十年,传统家族式火锅企业逐渐式微,资本开始在幕后操盘。

重庆火锅承载的价值不再只是好吃,而是被套上了各种文创模式,其外在形式感得到了空前加强。为其走向全国扫清了障碍。

这一阶段的全域推广,并不只限于重庆老板的雄心,而是加上了全国各地其他品牌运营高手的推波助澜。比如成都海底捞、河南巴奴等。其核心产品虽是重庆火锅及其衍生品,但它们的店招上,刻意隐去了“重庆”二字。

血旺

这背后更多的是商业考量。也说明了重庆火锅从地方品牌,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全国性行业,有巨大的现金贡献能力,受到资本的青睐。但同时,“重庆”这两个字所蕴含的重庆在地性,也正在悄然被解构。

而为了适应远方人们的口味,开在苏浙地区的连锁店会添加甜味;开在东三省的则会不放花椒,咸盐管够。

在迎合当地人口味的“掐媚”下,重庆火锅的本味,只能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直到某一天,火锅这种发端并光大于重庆的地域烫食方式,被商业化赋予新的品牌价值时,它所表达的地域文化,必将不再有人提起。

重庆火锅正在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

重庆本地的火锅品牌们,在外地品牌的围剿下,离重庆火锅行业的扛鼎位置,正越来越远。

我很担心,未来的某一天,各地去重庆化的品牌火锅引领了火锅消费的潮流时,重庆火锅,这种蕴含特殊地域文化意义的食品,会星散于商业迭代的无情淘汰下。

我很担心某一天,人们只知火锅,不提重庆。

真到那一天,我们会苦涩地呢喃:“火锅”恒在,“重庆”模糊。

但愿永远没有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