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观音桥路经洋河一路都会发现这家火锅店灯火璀璨,门外坐着一群等位置的食客。这条街上有很多美食,生意好的也不少,但人气赶这家还是要差一些。路过一次没什么,路过两次就会稍加注意了,路过五六次就寻思着得找个时间去打打卡。不过又很纠结,老长的队伍看着就头疼,单纯就是不喜欢麻烦而已,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放弃而告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北环附近有家朱光玉火锅分店,深夜十二点过都还在营业,想着这个时间段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某天晚上九点过先去踩了个点,发现就只排了一桌,于是晚十点的样子进了店。重庆人的夜生活是少不了美食的,店内弥漫着阵阵喧闹声与火锅香气,人气很旺。这个时间已经有一些空位了,不太拥挤,不太局促,喜欢这样的氛围。
锅底看起来还是重庆老火锅的样子的,汤比较红油比较亮,不过没吃出浓郁的牛油味;麻辣味层次感不足,辣椒有辣度但不够香浓,锅底偏咸,整体而言厚重醇厚度不太足。味道水准还将就,还是可以吃,只是没有市井老火锅的气息而已。这就是重庆这些网红火锅(包括串串香)的共同特征,味道绝对不难吃但也很难有惊喜,但环境、酒饮、甜品和部分菜品绝对很有特色,很值得打卡。
从某种意义上讲,打卡本就不是冲着味道去的,冲的是符号意义和打卡本身。这家店很火,别人去过,我也要去,这就是打卡;视觉识别系统所传达的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吸引打卡者的关键要素。小郡肝如此,淑芬如此,马路边边如此,卤校长如此,唐盅盅如此,甚至周师兄或多或少也如此。
朱光玉火锅的装修设计确实很有特色,外墙灯火璀璨很显眼,饱和度高很鲜艳。内部融合了港风元素和老重庆元素,上世纪八九十年的老重庆元素更重一些。水泥灰的墙壁和栏杆,色彩饱满的瓷砖,卷帘门墙壁,圆形拱门,砖头砌的桌子,白瓷砖桌面,带有红字的白开水玻璃杯,印花(或红双喜)白玉碗,青花盘子加斗碗,堂子里灯火透亮,不得不说太适合拍照了,照片稍微修一下超级漂亮。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照片,最适合晒朋友圈,这就是打卡的意义。
去得稍微晚了点,不少菜品都已售罄。毛肚不错,虽然碗不大,但分量可以,不像某些火锅店本来没几片就靠垫一大堆冰块来增加体积。三线肉很完美,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入口肥美又有层次感。小酥肉也不错,干酥香浓,尽瘦肉,肉腌得也入味。
两个人吃了,价格可以接受,味道能算得上中等。反正本就不是冲着味道去的,更多的是为了打卡,为了“我也吃过”。
#百城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