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锅和重庆人是绝配,就像秤杆离不开秤砣,

对于吃货来说,吃尽天下美食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对于重庆吃货来说,有火锅就足以。

清朝时期,在嘉陵江边码头,一群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下力人,为了要维持常年的超强体力劳动,但是又苦于囊中羞涩,于是盯上了码头附近屠宰房不要的畜禽下水(主要是牛毛肚、黄喉、鸭肠和血等),他们把这些下水捡来,洗净丢锅中用水煮,煮完发现腥臭味很大,无法下口。为了压住下锅之物的腥臭味,于是大把的辣椒花椒往锅中扔。

就这样下力人为了填饱肚子的无意之举,诞生了在重庆吃货眼里最伟大的发明——火锅。

这种吃法对于成年累月在江边讨生活的下力人在适合不过,即填饱了肚子也起到了驱寒除湿的作用,于是在下力人间流传开来。

下力人是很讲江湖义气的,懂得好东西是需要和大家分享的,如有路过的人闻到火锅的香味寻过来,通常会邀请其加入一起食之,不取分文,就当交一个朋友。时常在码头行走的商贩经常会加入下力人的饭局当中,也被这美味征服。

毕竟是商人,很会抓商机,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让它流落码头,于是就从码头把火锅带进了城。要卖钱,味道一定要整巴适,于是加了不少调料让火锅更符合重庆人的口味。

有美食吃货们当然不会放过,火锅一登陆城里面,价格便宜味道巴适,立马吸引了吃货们味蕾。于是在吃货们努力下,把火锅从最初的游摊吃到到街边小铺,然后又吃到正规铺面里去了。

吃货的力量是恐怖的,把不入流的码头食物吃上了大雅之堂。从游摊到店铺桌上,泥炉依然,只将以前游摊时担头的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做到一人一锅干净卫生、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

抗战时期,外来人员也逃不过火锅的魔力,纷纷拜倒在火锅的石榴裙下。不论是老百姓,军政要人还是社会名流都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他们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味,辣得安逸,麻得舒服,实属不可多得的佳肴。这些吃货也就造就了当时重庆的火锅兴旺,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的存在。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一直以私人店铺为主的火锅店一度消失在重庆人的饮食记忆里。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解放碑一带也仅有几家国营火锅店,但是普通老百姓吃不起啊。吃货实在忍不住了,只会点上两三个菜,在靠近自己面前的格子里涮涮,这就是九宫格火锅,然后吃上一大碗甑子饭,过一过麻辣瘾。几个不相识的人在一桌各烫各的,谈天说地,也是一大乐趣。

没钱吃火锅怎么办,吃货们在没有火锅的日子里怎么活啊?自己弄,丰衣足食。清水加豆瓣、辣椒、花椒就行了,烫包包白。虽然没有油水,但是吃货们们已经很满足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火锅才重新回到吃货们面前。但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但不吃火锅是不可能的,就算地球爆炸,宇宙毁灭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运而生的就是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三拖一”火锅,便宜又美味。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划拳,满头大汗甩开膀子整,有火锅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

而随着物价上涨,在猪肉涨到30,二两小面卖到了7块的今天,市场上再难见到这样的火锅。就算有,也是噱头而已,分量极少。“三拖一”也逐渐成为无数老重庆人心中最怀念的味道之一,永远难以忘怀。

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菜品越来越丰富,只要能吃都拿来烫。重庆吃货们,嘴巴越吃越叼。为了满足这些叼货,火锅口味也在不断改变,每家火锅店都有着自己的独门配方来吸引这些吃货们。

即使你火锅店装修得再豪华,味道不行,吃货们嗤之以鼻。对于味道好的店,即使是个烂棚棚,即使位置再偏再远也要去,就算排上一两小时也心甘情愿。重庆人只认味道不认店铺如何,这就是这群吃货对美食的追求。

烂棚棚火锅店

为了追求火锅各种烫菜最佳口感,吃货们总结前辈的经验加上自身的不断实践,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吃火锅吃法口诀以及烫菜时间表。

肉类先下汤味,鲜海鲜疏菜在中间,带血粉类易浑汤,只好放在最后边;

不宜一次多投,放食物生熟难分辩,保持中火小开状,随烫随食味更鲜;

水发薄片夹着涮,大约十秒脆又鲜,倘若久煮体缩小,嚼不烂且味道棉;

熟食烫透即可食,厚大生块煮松软,脑花盛在漏勺煮,以免搅得满锅翻;

白汤不辣味鲜美,宜烫海鲜与疏菜,红汤麻辣味鲜浓,刺激过瘾汗涟涟;

周边提取味道重,开处起锅味稍淡,祛风除湿防感冒,亲朋团聚合家欢。

现在重庆火了,火锅也火了。为了吸引这些外地游客,许多火锅店为了营销,动不动就来个火锅50强,火锅10强。对于这些没有经过重庆当地人认而可自封的火锅店,吃货们可不会正眼瞧上一眼的。还有的火锅店为了吸引眼球各种标榜历史文化悠久,对于这种丢人丢到唐家沱的店一律拉黑,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对于外地人来说,只要不在解放碑重庆随便一家路边火锅都是地道重庆火锅。要实在纠结哪家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居民区找人多的店或结交一个重庆的吃货让他带你去。

在重庆有句至理名言,每个人楼下都有家最好吃的火锅。因为吃火锅对于重庆人来说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经常都是一句话:“走,下楼吃火锅。”楼下的火锅吃多了,自然就有好吃的跟不好吃的、喜欢的跟不喜欢的之分了。

火锅是码头下力人发明的食物,源于码头文化的孕育,大开大合,讲究的就是个江湖气,也与重庆人豪爽、热情的性格相匹配。一炉火锅,一壶酒,不讲任何规矩,不论男女,吃得爽,喝得爽,划得爽(划拳),大家都是好朋友。

火锅和重庆人是绝配。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完全不能分离,已经是重庆人的命了。想必大家都用这样的经历,就是每次去外地回重庆的第一顿饭就是吃火锅吧。

年到年,因工作我在外地呆了整二年,每天都在思念家乡的味道,虽然外地也有火锅但是都是经过改良的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对我来说就一辣椒水,一点味都没有。于是经常让家里邮寄火锅底料自己弄,以解思乡之情。

当我结束工作回到重庆,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火锅店。当第一口下肚,说来惭愧,我不禁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太幸福了。唉,没办法呀,我这辈子就只能当火锅奴了。

如今重庆已经是火锅城,3万家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每米就有1家火锅店,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亿元,为重庆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此,我们要对发明火锅的江边下力人表示感谢,是你们给重庆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产。是你们发明了,重庆吃货眼里最伟大的发明——火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