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明
扬州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的西汉。
前年,宿扬高速公路扬州段考古发掘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四足铁烤炉,铁烤炉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14厘米。从它保存的现状来看,应该是一件实用器,和今天我们吃烤串时使用的烤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设计得也很巧妙,出土时里面全是木炭和灰烬。这个铁烤炉的出现足以证明扬州人西汉时就吃火锅,扬州火锅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深远悠久!
四足铁烤炉
毋庸置疑,历史上的扬州人是很喜欢吃火锅的,而现代的扬州人同样如此。
据扬州市志(-)记载:年扬州城市餐饮业以国营、集体所有制为主,主要是政府对内对外接待的宾馆,国营的餐饮企业,鲜有民营的饭店。但也就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扬州国庆路教堂的对面,也就是教场的位置,出现了几家小小的火锅店,使用着木炭炉,分格铁盆或者赤铜大锅,卤汁、蘸汁也由食客自行调配,以求干净而适合扬州人的口味。所以,当时在炎炎夏日,长夜漫漫,吃着火锅、喝着啤酒、吹着电扇,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夜生活之一。
后来,因为扬州人对火锅“爱不释口”,到年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扬州最早的火锅一条街——毓贤街。据老扬州回忆,当年的毓贤街并不像如今这般整洁,虽然叫街,但就是一条米长的巷道。有印象的扬州人肯定记得,最初的毓贤街砖铺路面,后来的路面改了沥青,刚开始街上只有两三家小饭店,提供涮火锅菜品,因为生意不错,不少人效仿开起了专门的火锅店。食客越来越多,想开火锅店的也就越来越多,沿街的住户纷纷把房屋改建成了店面,便形成了火锅一条街。晚上霓虹闪烁,摩托轰鸣,车水马龙,整夜人声嘈杂。
扬州市志(-)记载:年,扬州出现火锅热,经营企业达多家。火锅一条街的名声也渐渐被淮海路所替代。
现在的四望亭路是由当年只有3米宽的西门街拓宽改造而成的,街两边建起了门面房,但20年前的经济可想而知,商铺建成之初根本没有商户入驻,当年的广陵区第三产业办公室为了聚集人气,就要求周边的一些小吃摊全部进驻四望亭路。
当时大牌的餐饮企业都是国有老店,集中在广陵路、甘泉路和国庆路上,可以说是“深居简出”,在四望亭路上出现一个新的小吃街,市民都感觉很新奇。
民以食为先。小吃摊带动了整条街夜间的人气,精明的商家纷纷“抢滩”——福满楼、天香阁、怡园、金聚德、大胡子汤馆、老妈米线、弯弯鸡、竹家庄等先后进入。
在它们的带动下,与之交叉的淮海路中段,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火锅一条街,其中,出现得比较早的有山路久,日日红、傣妹,但这些当初名噪一时的门店,现在却已难觅踪影,唯有后来居上的滋奇火锅,依然一枝独秀,生意好得每天排队。
很多扬州人都喜欢滋奇火锅,尤其喜欢淮海路的滋奇火锅,认为它是最能代表滋奇、也是开得最早的。但事实不是它最早。1年,滋奇火锅在兴城路上开了第一家门店。那时的兴城路上除了滋奇,只有一家烟酒店、一家小食品店,一到晚上,人迹罕见。为了吸引人气,滋奇火锅在扬州晚报的开业广告中率先使用了“小美食街”的字眼。俗话说得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到了2年年底,兴城东路上短短0米的距离,已有大大小小十多家餐饮店,火锅、干锅店,湘菜川菜店纷纷扎堆入驻,几乎家家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兴城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真正意义的小美食街,主要得益于市政府的一条政策。由于原先定位是“商业街区”,四望亭美食街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街道排污系统差,油污、噪声,让附近居民颇有意见,于是,2年前后,市政府出台一条规定:四望亭路上凡是关掉的餐饮店就不准再开。由此,很多的商家选择了兴城路。
随着城市的发展,扬州的火锅行业向西发展到达邗江路、望月路等区域。7年前后,时尚餐饮的元素进入扬城,精致小火锅开始流行,主推雪龙黑牛的梅岭和望月路的尚品滋奇、主张碱性锅底的红楼四季汤馆、主打概念的食尚煮义等等各有特色,在食客中的口碑也非常不差。
然而,近几年,扬城的火锅又开始向大锅回归,向年轻化、大众化、小型化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年年底,扬州大大小小的火锅类门店有0多家,其中包括了火锅的各个细分品种,如以重庆火锅为代表的川渝火锅,以羊蝎子火锅为代表的北派火锅,以海鲜火锅为代表的粵式火锅,以腊排骨火锅为代表的云贵火锅,以及日式、韩式、台式火锅,但真正受到扬州市民追捧的,还是本土淮扬高汤风味的火锅,其中,滋奇、田园肥牛、石鼎香尤为引人注目!
纵观扬州火锅业现代三十年的发展,还真像一出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台,好多外来的大品牌,诸如小肥羊、澳门豆捞、一尊黄牛之类的早已退出了扬州的火锅舞台,无论是在淮海路、兴城路、望月路上开开关关的那些火锅店,能让人记住的好像没有几个,真正让人惦念着、经常想去大快朵颐的还是那些已经根据扬州人的口味改良过的、有了明显地方色彩的本土品牌的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