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近日,小区门口出现了不少“接地气”的餐馆,装修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样式:矮凳、“破”桌椅、搪瓷缸、灰白墙壁、80后的明星海报,还有不少店铺都挂着“破”。
虽然种类各异,但名称都大同小异:地摊火锅、街头烧烤、路边烧烤、街头麻辣烫、“市井风”四溢。
自去年以来,在餐饮界掀起了一股“地摊风”,以“现煎、亲民”为特点的贵州现爆猪油地摊,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推动着“传统的街道小吃”的更新和革新。
“地摊烧烤、地摊火锅、地摊、路边摊、路边摊、螺蛳粉、市井羊肉馆、市井地方菜、市井豆沙奶”等等一系列冠以“地摊、地桌、市井、街头、路边”名称的餐饮品牌不断涌现,大有“万物皆可地摊”的趋势。
翟彬照片,中央电视台
“地摊风”这波来得太猛了,单是“地摊火锅”,就被炒出了4.2亿的热度,而“市井火锅”的点击率更是达到了1.4亿;“地摊火锅”在网络上的留言也有一万多条。
“地摊风”这么受欢迎,不禁要我们去想两件事:
1、餐饮企业为何如此热心地将自己装扮成“土味十足”?
2、为什么以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街头美食”,现在却变成了“破烂可爱”?
“地摊风”盛行的三大缘由
从表面上来看,“地摊风”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地摊餐饮”的改造。
比如“地摊火锅”,就从布景上,保持了低矮的桌椅、矮凳,营造出一种很有气氛的气氛;新鲜出炉的烟花也不同于川式火锅,充满了礼节;再加上饮料、甜品、主食等多种商品的矩阵,使顾客的体验更为丰富。
“底层逻辑”认为,“地摊风”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基本要素:
1、“地摊情结”几乎全民皆有
三年的疫情,不仅让“露营”变得火热,也让“地摊”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现象。在“地摊”的小红书上,有条留言;而在“摆摊”这个关键词的微博上,更是有着亿的讨论。
特别是北上广等大城市,“地摊地摊”成为了“轻创业”最热门的活动之一,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地摊咖啡、柠檬茶”。
图为:《红食报》。
不过,摊位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开放空间”、“烟火气”的向往,所以,这个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的摊位,重新变得热闹起来,没有了距离,也没有了束缚。在这个摊位上,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有多么的有钱,只要一根烧烤,一口啤酒,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而各种地摊火锅、街头烧烤、路边烧烤等类型则顺水推舟,将户外的“消费场景”转移到了屋内,让顾客“假装”在地摊上,“假装”野营。
2、“地摊风”与企业家对“低投入”的期望相吻合
就拿火锅和烤肉而言,比起那些动不动就五六十万,乃至一千万的大连锁品牌,地摊火锅、市井烤肉之类的加盟费用,大多都是以十几万起步,起步成本低,起步难度低,再加上不稳定因素,风险也比较高。
更确切的说,第一,“地摊风”店铺一般都是平米左右,租金负担相对比较轻;此外,地摊火锅、麻辣烫、市井烤肉等,都是“自选”、“半自助餐”的方式,劳动力的花费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装饰方面,他们并没有花太多的钱,毕竟他们都是“地摊风”,对于顾客来说,稍微“简陋”一点的装饰都可以。
由于投资比较少,“地摊餐饮”也因此成了近两年最受欢迎的一种类型,比如“七七地摊”,在今年三月初在长沙开业,至今已有多个门店。其他的,比如李地摊烧烤、英雄故事地摊烧烤、椒太后地摊、麻辣地摊等等,都在这一年里迅速崛起。
这一波的“地摊风”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毫无疑问,这一波的“地摊风”的确为很多中小品牌带来了一个新的品类提升:从街头入驻到购物中心、从单一店铺到连锁店、从本地向全国扩展,乃至让很多已经销声匿迹的商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就拿“地摊麻辣火锅”来说,这一次的回归,让不少人又回到了以前上学时候,在火堆旁,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
然而,进入行业的种类日益增多,发展迅速的同时,“地摊餐饮”也逐渐露出了许多问题:
1、“刺客”的价格
就拿贵阳的“猪油街”来说,大多数的“地摊”都是40元不到的价格,是一种地道的民间小吃。而在长沙,网红“七七地摊”的大本营,其顾客价格在65元左右,与各大火锅品牌的平均价格相差不大,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破店”是一家以“破烂风”出名的,每一家都能卖到块钱,这种顾客价格已经接近于“网红”,而不是“地摊”。
而北京晓燃烧烤摊、林记港式烧烤摊等,也都是80到元不等,虽然跟大牌子相比还是差了点,但也谈不上什么“亲民”,所以很多人都用“地摊餐饮”来称呼“地摊餐饮”。
翟彬照片,中央电视台
2、高度同质化
同质是餐饮业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地摊餐饮”更是如此。
随便在网上搜一搜“地摊火锅、市井烧烤”,就能看到每家店的装修风格、产品形式、产品结构都差不多。
比如,自从“破店”一出,就有很多“破店”涌入,从主食到装饰,甚至还有现场演唱,简直就是逼真。
3、受欢迎程度的测试
比起“真地摊”,“地摊餐饮”无法做到“一堆人赤膊喝酒到凌晨”的真实激情,但也不可能老是依靠镜头刷人气,有一种“不在大街上,不在大街上”的错觉。
装饰这种事情,最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也会让人觉得陈旧,你看文和友这两年在广深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
“地摊风”,就是为了迎合商家的需求,改变一下生活,一旦失去“性价比”,“地摊餐饮”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关于小吃店的三点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我在这里对“地摊餐饮”提出了三点意见:
第一,从“重视流量”转向“重视复购”的选址逻辑
许多“地摊餐饮”的品牌商声称他们的经营“投资小,盈利强,回报快”,但是这种说法却遭到了更多的人的怀疑。
由于“地摊餐饮”的实质在于以“性价比”来招揽“价格敏感”群体,而商家则以“不求高毛利,只求多卖”,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要做好,就得寻找高客流量的店面。
先不说小白自己能不能找得到这种店铺,就算有人气,租金和转让费用也绝对是天文数字。在租金这么高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高性价比”,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一个经典的“脏摊”进入了超市,看起来像是在提升类别,但实际上,它的价格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一进入超市,租金就会水涨船高,而且菜谱也不能少(竞争对手),所以,他们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人力),而且,他们的店面也不能做的这么粗糙(因为这里是超市),所以,一套“肮脏的”,就相当于一份普通的“垃圾”。
所以,与其一味追求“高流量”,倒不如回到自己的社会,去培育“回头客”。比如“社区火锅”,就在重庆的各个角落里,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人少,但胜在人多,回头率高,租金低,店面宽敞,所以,这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这两年,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东来顺回到了自己的小区,开设了东来顺街店。紫光园、袁记云饺、熊大爷等知名品牌都在小区内。
第二,坚持做性价比高的产品。
而他周围的“地摊老店”,都是可以通过时间循环而生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物有所值。
如今许多“地摊餐饮”处境十分窘迫,与路边摊贩的“物有所值”、“与大型连锁店的“装潢与服务”没法比”,所以“地摊餐饮”的价格回到物有所值上是必然的。
不过,要是“地摊餐饮”不以物有所值见长,那就有点可笑了,难不成“地摊餐饮”就是一种装饰?如此一来,当“氛围”和“怀旧”所带来的新鲜劲儿消失后,该如何与同类产品相抗衡?
图为:《红食报》。
第三点,谨慎选择加盟
“地摊餐饮”这个新兴品牌,大多都是刚刚起步不久的品牌,根据企查查的资料,目前尚在运营的“地摊火锅”公司大约有余家,这两种类型的火锅、烧烤品牌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则是传统火锅、烧烤品牌,大多数品牌的经营方式都比较青涩。
许多“地摊餐饮”的牌子,自身底蕴并不深,没有坚实的产业链,缺少一个标准而又高效的运作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赋能,一些品牌连注册都没有,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此,如果企业家真的希望借助“地摊餐饮”的东风,那么就应该慎重地选择加入,而不是直接购买。
在结尾处
“地摊风”并非仅限于中国菜,从一年前起,迷你椰、首尔大排档等外国美食也一炮打响,从场景到产品,无不体现出一种“瞬间回到曼谷、首尔”的感觉。
不管是“中国地摊”,亦或是“洋货”,都是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透过门类的提升,让顾客在最大程度上体会到地道的城市气息。
像这种类型的产品,我们在过去两年里见过太多了,每次产品的更新,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问题:产品是否能够超越市场的周期性?让“地摊餐饮”来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