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九月份,过段时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要冷了。而大冷天的吃一顿火锅,甭提多高兴了。尤其是三五好友,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热火滚烫的火锅,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心。这大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聚餐方式了。
那么,锅到底是谁发明的?
关于火锅的起源,从现有考古发现的文物上分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周时期的“温鼎”。
温鼎有方形、圆形和带托盘的。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圆鼎,外置式的就是带托盘的温鼎。从加工的工艺看,内置式比外置式难度要大,铸造技术要求高,外观及纹饰比较复杂。
实际上,温鼎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所处的地域性很强,在祭祀用的列鼎中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却销声匿迹了。
当时的温鼎只有奴隶主才有资格使用,除了作为炊具,鼎还可以保温,主要特点是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可以说是现代火锅的萌芽。
真正意义上的火锅要到三国时代,《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该时期出土的“铜鼎”既指的是火锅的前身,铜鼎就是最初用来烹煮食物的一种饪食器,由三足鼎衍生。所以说火锅在中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火锅煮食的情况就逐渐多起来了,各式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火锅种类得到了发展。
据说陶渊明是个火锅控,他发明了一种菊花火锅。众所周知,陶渊明非常喜欢菊花,他的诗文里有很多关于菊花的描述。有一年冬天,陶渊明吃火锅的时候,突发奇想,若将菊花瓣撒入火锅,味道定然不错。说做就做,于是他将庭院中盛开的白菊花剪下来,掰瓣洗净,投入火锅中,果不其然,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从此,每逢秋季菊花盛开时,他便以菊花火锅招待好友。
隋唐时期,火锅发展很快,虽然留下来关于吃火锅的图像、诗文等资料较少,但白居易的那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已经让引无数人为之神往了。
宋朝的时候,商业很繁荣,火锅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种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便有雪天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他还有一个独特的火锅吃法叫“拨霞供”。
有一年冬天,他去福建武夷山游览,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他在山中偶然捕获一只肥美的野兔。我们知道,福建纬度低,几乎无雪,如果当年有下雪,那说明那个时候的确很寒冷。
极寒天气,得到一只野兔,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但怎么吃呢?最后想到一个吃法。他先将野兔肉切成薄片,并将“酒酱椒料”制成调味汁水备用;随后,他架起风炉,将小半锅水烧开,待水沸腾后,将肉片置于热气蒸腾的汤水之中,反复拨动,直至烫熟;食用时,再根据个人口味,蘸上调味汁水。
想想都觉得好吃,入口一品,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多年之后,林洪仍不能忘记那段奇遇和那美味,于是写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林洪其实是涮兔肉,说起涮,我们不得不提忽必烈,因为忽必烈就是至今都闻名“涮羊肉”的发明者。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南下作战,接连打了七次败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这时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谁知等了半天,菜还没上来,着急的忽必烈决定亲自去厨房看个究竟。到厨房的时候,见厨师正在用刀切羊肉。早已饿极了的忽必烈看到新鲜的羊肉,迫不及待地将它往烧煮的沸水里一扔,然后用勺子捞起来就往嘴里送,竟越吃越有滋味。忽必烈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后来,忽必烈赐这道菜为“涮羊肉”。
到了清朝的时候火锅更兴盛,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清朝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吃火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据说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多个,应邀品尝者达余人,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这么大规模的火锅盛宴,我想至今都无法超越。而且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已有岁。
后来即便是抗战,也无法阻挡国人吃火锅的热情,那时候火锅店与日俱增,整日顾客盈门,四季不衰,虽在三伏仍然客满。
那么,火锅在我国的版图到底是如何划分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火锅界,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方派系以巴蜀火锅为代表,北方派系的代表则是北京涮羊肉。
其中,巴蜀麻辣火锅据说源于长江边的码头上。四川作家李颉人在《风土什志》一书中写道,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
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当地的码头需要不少工人。而这些码头工人以木船为家,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因此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就是把各种吃的一锅煮,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食物。他们并不在意食物的贵贱,不挑剔食物的出身,对食材的加工力求简单便利。早期的巴蜀火锅又被叫做“毛肚火锅”,这是因为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毛肚。
巴蜀火锅这种食材不挑,花样简单,户外围炉而吃的习惯,正是川渝人质朴、乐观、洒脱的真性情的性格体现。
与偏爱麻辣口味的川渝人不同的是,北方人更喜欢牛羊肉的鲜美。
与温暖湿润的南方相比,北方地区冬天严寒且多风,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也养成了北方人好吃牛羊肉的习惯。而且北方产牛羊,牛羊肉自然成为北方涮锅的最佳食材。
传统的老北京涮羊肉用的是铜锅,锅底烧上木炭,红红的火星噼里啪啦地作响,更是显得热闹。只待锅里的汤一煮开,大伙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涮肉,大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江湖气概。
涮羊肉虽豪爽,但蘸料却是极讲究的,麻酱、酱豆腐、韭菜花、香菜、小葱、辣椒油一样都不能少。由此可见,北方人是粗中有细,豪爽中从不缺少对完美的追求。
一盆火锅,容纳了人间饮食的百物百味,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火锅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用餐方式;不仅是饮食方式,也是文化模式。寄予了中国人追求家庭和睦、万事兴隆的情感追求。
在一个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一家人围炉共酌,推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何其乐也!这样暖心的场景,在多年以后,仍会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朋友,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