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写跟“吃”相关的内容,现在冬天来了,又到了吃火锅的季节,就奉上跟火锅相关的一些内容。
火锅,古称“古董羹”,是从食物放进沸水里的“咕咚”声响而得名,虽然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吃法和器具,尤其在东亚比较流行,不过,貌似在中国出现最早,吃法也特别的多。
那么,到底火锅起源于什么时候?据说中国在战国时候就有火锅,只不过当时是陶制的锅子,也有人说是起源于汉代,是真的吗?
就我的想法来说,这其实是个伪命题,问题本身就出了问题,让人没法讨论。最关键的是没有给火锅下个定义,也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火锅”这个名称,所以没有标准——你想想,商周的鼎算不算原始火锅?
那么,我姑妄言之,大家姑且听之——
西周“火锅”
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的西周墓葬中发掘出了“白乍井姬鼎”,据说这就是当时的火锅,但考古学家们称之为“温鼎”似乎更为合适。
白乍井姬鼎
除了这个考古发现以外,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类似于火锅的器物,似乎也可以称之为火锅——
西汉“火锅”之一
年开始发掘的西汉江都王刘非墓葬中发掘出了火锅及配套的染器,不得不说,中国火锅的历史真的很久远,距今起码有多年了。
江都王刘非墓葬-五格濡鼎
染器-蘸调料用
江都王刘非是汉景帝的儿子,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哥哥。刘非是个厉害人物,天生神力,打小就喜欢结交四方豪杰。在一般孩子还在打打闹闹的时候,15岁的刘非碰上了七国之乱,然后就主动请缨对付吴国,并且领兵打了胜仗,爵位也从原来的汝南王变成了江都王,下辖的就是原来吴王的封地。汉武帝时期,他还上书想要带兵收拾入侵的匈奴,足见他是条汉子。
除了军事之外,刘非也真的很有内蕴,当时,著名的董仲舒就是他手下的江都相,两人关系很好,刘非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且在治理江都时进行实际应用,而且效果很好。
除了皇家子弟、武力军功之外,刘非还是有名的吃货,甚至在他的墓室里都摆放着一桌陶制的美味。
西汉“火锅”之二
年开始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墓中,也发掘出了火锅器物——三足镬斗(注:搞不清楚是否错将“鐎斗”写作“镬斗”,存疑!)
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墓葬出土的三足镬斗-铜火锅
青铜染炉
这里想提一嘴:
海昏侯是西汉开始的一个爵位,而这位海昏侯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汉废帝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之前被封为昌邑王(现在山东巨野),因为汉昭帝无子,在汉昭帝死后,霍光拥立刘贺为帝。但刘贺即位仅仅27天之后就被霍光给废了,就连原来的昌邑王爵位都没了,还被贬为庶人。
霍光随后改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汉宣帝登基3年后封刘贺为海昏侯,把他送到了豫章郡,也就是现在江西南昌一带,还拿到了食邑,成立了侯国。
说真的,虽然经历了这样的遭遇,后来还被消掉了食邑,但能够活下来就很不易了。
回过头说是霍光,这家伙很厉害,自己是大司马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不说,本身能力也很强,权倾朝野,能够废立皇帝,女儿还当了皇后,真的很吓人!
我特别感叹、同时也非常无语的是,刘贺被废,霍光在送行的时候所说的话——《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说: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
历史上对霍光的评价褒贬不一,悲催的是,他死后两年,家里人就因为谋反全被汉宣帝给灭了,让人不能不怀疑他是被翻了后账,总之,权倾朝野是不行的,掺和皇家废立大事是很危险的。另外,汉宣帝也不是简单人物,即位后不仅废了霍光家族,还整顿吏治,强化皇权,王霸兼行,政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安定,匈奴也躲他远远的,史称孝宣中兴。
说到海昏侯,史书上对刘贺的评价不怎么样,说他骄奢淫逸等等,但个人觉得刘贺和霍光的事情都很难说清楚,而史书记载是否真实也很难说。不过,传说中刘贺就是个好吃好玩的人,从他的墓葬里出土了火锅或许也不意外。对于我们吃货来说,最重要的是,年前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开始吃火锅了,这个厉害!另外,这或许也说明,火锅源于战国时代也是比较靠谱的。
三国“火锅”
五熟釜
据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就曾经铸造并送给手下相国钟繇(对,就是那个大书法家)“五熟釜”,还说:黄帝有三个鼎,周朝有九鼎,但是每个鼎都只能调一种味道,哪像这个釜能同时调五种香喷喷的味道呢——虽然不得不说,曹丕也是个吃货,但他说的确实有道理,而且想法很超前。想想现在的鸳鸯锅、九宫格,说真的没什么大的变化,还是老祖宗前辈吃货的创意——需要说明的是,上文说到,早在西汉时候就有五格濡鼎的存在了,这并非曹丕首创。
唐朝“火锅”
据说,唐朝时候,有用陶烧成的火锅,叫作“暖锅”,这个收藏于重庆火锅博物馆的器物貌似跟现在的火锅形制差异不大了。
重庆火锅博物馆-暖锅
宋代“火锅”
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宋代,吃火锅已成为“暖冬”风俗。据说每到农历十月初一,很多人家就会举办“暖炉会”,大家一起吃火锅。
另外,南宋高宗时期的进士、美食家林洪曾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如何涮兔肉吃火锅这件事情,并赋予‘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元代“火锅”
到了元朝,火锅已经流行于蒙古,传说中还沾上了成吉思汗的光彩——据说忽必烈偶然想吃羊肉,因为时间比较紧,厨子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在开水里烫熟,让忽必烈蘸上作料食用。一代大帝吃得很爽,然后就命名为涮羊肉。
清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
至于到清朝,乾隆皇帝就特别喜欢火锅,走到哪就吃到哪,上图是乾隆御用的火锅。
千叟宴
另外,乾隆还不止一次举办过火锅宴: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曾举办多达桌的火锅宴;另外,在嘉庆元年,80多岁的乾隆还举办了“千叟宴”,总共桌,一起吃火锅的人数达人,真的很壮观,估计能破吉尼斯。
天气渐渐凉了,想起火锅就没事扯闲篇,扯了很久,请诸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