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重庆是一座充满江湖气的城市。
不管是人还是美食都透露着义气豪爽,不拘小节和张扬豪放。而这一切,都要从重庆的地理人文历史说起。
群山环绕的山城有很多梯坎和桥梁,处在大山大河之间,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限定了城市发展路径,也影响了重庆人的性格。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让重庆人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永不服输。
“巴人尚武”这是重庆人民族基因里所存留的。
昔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限于实力不足,无力平叛,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且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于是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以头留城、忠信两全。巴蔓子身上的忠勇、爱国、刚烈、诚信的品格铸成了重庆人的性格基因。
宋元之际,蒙古大军野心勃勃,所向披靡,将帝国版图扩张至欧洲大陆。
钓鱼城是重庆保卫战的前哨阵地,36年而不破。年,蒙古大汗蒙哥被击伤并死于北碚北温泉,使蒙古最高领导权形成真空,引起成吉思汗家族对欧亚战局作出调整,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抗战时期,重庆是全中国遭受日军野蛮轰炸规模最大、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重的城市。
五年时间里,9千多架次的日机飞抵重庆轰炸,最密集的时候防空警报连续7天不息,投弹量超过2万枚,重庆平均每天要遭受14枚炸弹的轰炸,伤亡之惨重,近18万栋房屋被毁,超过万人遇难。当树枝上挂着破碎的衣物和残肢断臂,当从死人堆中爬出的幸存者哭得声嘶力竭,当街陌繁华变成残垣断壁,烧焦的土地散发着恐怖的氤氲,日军似乎达到了震慑的战果。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工厂仍在加班加点地运转,学校仍在风餐露宿中授课,顽强不屈的重庆人民“愈炸愈强”,这座不屈之城始终巍然挺立,成为未被日军攻占的最大城市,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但是火锅除了代表了重庆的美食以外,还反映了重庆人民的勤劳勇敢。重庆火锅起源于江边船夫的生活,其文化精髓就是重庆的码头文化。90年代初你如果来到重庆,会遇见长江两岸有着这样一群人,穿着草鞋,赤着身,弯着腰,肩上或是腰上捆绑着一根粗大的麻绳,吃力地拉着逆流而来的货船亦或是轮船,每每吃力鼓劲之时。领头的纤夫长,就一声吆喝,一声长啸,后面的应天接应,整齐一致,曲调高亢激越,直击灵魂,久久回荡在两岸之间,盘旋在漩涡和水浪之间。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激流险滩中与大自然搏斗。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并非如其他美食一般出自精致的厨房,而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