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有这么一位见证并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全过程的老人,他伟大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
“当代神农”、“国士无双”是对他这一生 的注解。
他去世的时候,整条街上的长沙市民眼含热泪地追送着灵车,当地马路上的汽车也都自发地停车鸣笛致哀,他是谁呢?
他就是中国人最熟悉却最陌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
“要当一粒好种子”
年9月7日,袁隆平出身在一个条件非常优渥的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袁兴烈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后来又成为了孙仲廉将军的秘书,他的母亲华静则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在这种浓郁的书香氛围下,袁隆平不断成长,母亲曾经手把手教他学习英文,这也为他的英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袁隆平却并没有按照父亲袁兴烈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来发展,年幼的他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隆平在武汉的小学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去学校附近的园艺场郊游,这让儿时的袁隆平对于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经历如同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随着袁隆平的成长,这颗种子在内心深处不断地生根发芽。
19岁的袁隆平意气风发,即将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报考大学的选择。
父亲希望他能够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但是袁隆平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想回到重庆读农学院,这也是父子俩 次发生争执。
袁隆平有着自己的想法,虽然出身条件优越的他衣食无忧,但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形象不断交织在他的脑海中。
那时的他就明白,口粮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昌盛。
在说服了父母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往重庆相辉农学院求学的道路。
当时也正值 爆发的时期,袁隆平又萌生了当兵卫国的想法并且付诸了实践。
他的体检政审已经合格,但是学校和部队还是考虑到培养出这样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所以还是将他拒之门外。
虽然遗憾错过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但是这也让袁隆平更加沉下心来在学校进行科研研究。
既然无法扛枪为国争战,那么就在农学院好好学习以期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毕业证上烫印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此时的他毅然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告别了重庆,告别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他来到了距离黔阳县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担任支教老师。
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放弃了优渥的条件,坚持在激流中勇敢前进。他反复地告诫自己,自己是一颗种子,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生根发芽。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新中国诞生后,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国家作出贡献是大学生们内心的信仰,袁隆平也不例外。
他学习的是遗传育种专业。
一向喜欢探索与创造的袁隆平,经常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阅读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开阔视野。
并对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很有兴趣,这为他后来的杂交水稻之路埋下了一个伏笔。
年的全国土地改革时期,因为遇上灾荒,大家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亲身体会过当时忍饥挨饿的艰难的袁隆平这才意识到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
后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稻田中,即便他并不是坐在实验室中的科研人员,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校教师。
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稻田之中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而这一株水稻改变了他的人生。
袁隆平非常高兴,认为找到了优良品种,于是将它播下去了株,可是播下去的稻子并没有预期的好。
虽然这个小实验失败了,却开发了袁隆平的另一种思维。
他想到,这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那么为何不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更优良的杂交水稻呢?
一场伟大的探索就此展开,年到年间,他弓着腰在稻田里日复一日的检查,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袁老说:“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学院教师,他的研究工作并不被看好。
因为当时西方的农学主流观点就是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并没有杂种优势,但是袁隆平更愿意用事实说话。
袁隆平当时认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袁隆平的成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是他却从未把自己放在比普通人高的位置上。
当被记者问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笑着回答:没什么,就是有经验。
概括起来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
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中逐穗检查,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其中共有四株成功繁殖,而这个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秋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他又不辞辛劳地辗转湖南,云南,海南等多地进行实地调研研究。
年,袁老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他命名为“野败”。
一年之后,袁隆平率领全国十多个省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展开科研大攻关,就袁老的“野败”展开研究。
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站在台前铿锵有力地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凝结着袁隆平多年的心血,此时的他想到了在安江农校试验田中的日日夜夜,想到了稻草意外被拔光的痛彻心扉,想到了在农学院毕业证上烫印的为人民服务。
他坚信中国人民吃不饱饭的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袁隆平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据可靠数据统计,籼型杂交水稻可以平均增产20%,这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养活7,万人口。
从年开始,袁隆平开始研究产量与品质更高的两系杂交稻。到年,两系杂交水稻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又开始大面积推广两系稻。
两系稻比第三系稻可以增产~公斤,而且米质也有了很大提高,那百亩示范田的平均亩产到年达到了公斤,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这一串串的数据代表着中国不再受到粮食短缺的困扰,并且还成为了数一数二的粮食出口国。
在30年的时间里,他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
人们不再陷入饥荒,而是能够实现温饱,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不仅如此,袁隆平还与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
从一名农校教师到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没有被名利所困,他胸怀人民、胸怀天下的豪情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如今袁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农业财富。
袁老研究的水稻让中国成为水稻育种技术 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种植资源最丰富,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而且中国也成为了大米产量 的国家,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产量占全世界大米总产的近40%。
对于世界来说,袁隆平的研究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见到了成效。
国际培训班为八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业知识之外的温暖和真实
除了专业上的无可替代以外,袁爷爷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比起21世纪的斜杠青年们,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学期间,袁隆平就迷上了游泳这项运动,后来他又在省运会取得两块游泳银牌,这真可谓是天赋异禀。
他不仅擅长游泳,还喜欢踢足球、学英语。
大学期间,袁隆平是合唱队的成员,因声线较低,共鸣很好,因而负责低音部。
喜欢听苏联歌曲与美国黑人民歌,常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唱歌。
当时合唱队里有个男同学会拉小提琴,这个技能一下子吸引了袁隆平的好奇心。
踏入社会以后,袁隆平人生中的 笔工资就是买了一把小提琴。
袁隆平评价自己,我不是书呆子气十足的人,我什么都想学一点,什么都想学会一点。
无论是游泳方面异于常人的天赋,还是做什么就成什么的各种人生经历,他都体现出大学同学评价他的那一句话: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虽然自由散漫,但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袁隆平始终没有松懈过。学农在那个年代并不是父母眼中的 选。
袁隆平的父母认为他应该学理工、学医,而袁隆平却说吃饭是 件大事,学农业是最学以致用的学科。
而自由养成的博爱品格,也让后来亲身深入农村考察农民实际生活的袁隆平,更加坚定了学农的信念。
进入鲐背之年的袁隆平仍然像个清醒的“老小孩儿”。
在纪录片中,他会因为想吃豌豆而跟照顾他的厨师争论,也会在坐车路过河边时模仿鸭子的叫声。
在生活中,袁隆平也非常真实。
在他9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还特意去了一趟理发店,理完头发还说自己又年轻了5岁。
袁隆平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即便是工作繁忙,他也不忘在业余空闲时间找点乐子,他有一帮固定的牌友,他们每天会定时跟袁隆平一起打麻将。
相比于严谨的院士形象,袁隆平更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爱好广泛的老年人。
他爱吃火锅,爱吃麻婆豆腐,喜欢吃油炸食品,在重庆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他依然对那里的美食恋恋不忘。
斯人已去,芳名永存
年9月29日,这是对于袁隆平和所有中国人民来说都难以忘记的日子。
当时正值建国70周年的大喜之日,袁隆平成为了共和国勋章的人选之一。
这也是一名农业工作者得到的 国家荣誉,让他在晚年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
当时袁隆平精神矍铄地走向了人民大会堂,犹如年轻人一般的神清气爽。
国士无双,或许是提到袁隆时提到最多的词汇。
当岁月的流星划过一刻,如同白昼的光转瞬即逝,而在穹顶之上,那一颗星星依然在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辉。
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当噩耗传来,全中国的人民看到有关袁老的这个消息都不由得心痛。
当躬耕的背影成为了往事,当那熟悉的名字写入了历史,熟悉的面庞却依然浮现在脑海,字字珠玑的真言依然在耳边回荡。
袁老去世的那天,全国几乎都在下雨。
整条街上的长沙市民眼含热泪地追着灵车,很多其他城市的民众也赶到湖南献花送别,当地马路上的汽车也都自发地停在路口,鸣笛哀悼。
袁隆平院士年轻时经历过大饥荒年代,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远离饥饿,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袁老用毕生的心血,浇灌稻田飘香。
“我的钱够花就行,再多的荣誉都属于祖国”。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更是这样评价袁隆平: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关于袁老的成就和荣誉,不计其数。
来到人世的这九十多年,他拯救了全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老人家的一生光辉事迹更是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