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跨界产业”,消费品工业蹚出新路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关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消费品工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与农业、服务业关联最为紧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振工业经济和消费市场的大背景下,消费品工业横跨一二三产,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
不管是将消费品工业列在支柱产业之首的江津,还是着力打造特色消费品工业基地的大足、荣昌等区县,以及涪陵榨菜、重庆啤酒、江小白等龙头企业,纷纷把消费品工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当作重中之重来抓。
消费品工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品线调整、品牌重塑、对新业态的适应度等关键点。就此,两江观察近日走进部分消费品工业大区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采访,探寻消费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涪陵榨菜集团智能化工厂,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产线。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拓展新产品
消费品工业是重庆的传统优势产业,分量重、基础好,特色较为突出。
年,重庆规上消费品工业产值增长13.5%,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14.2%;预计年消费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将达到亿元;按《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稿)》,到年,力争达到亿元,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重庆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积淀浓厚、巴渝特色明显的消费品工业品牌。它们是重庆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主抓手。
但我们同样要清醒地看到,与沿海地区相比,重庆消费品工业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上,仍存在“吃老本”、创新能力不足、新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等问题。在《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稿)》中,就明确提出了几个突出问题:产品附加值低、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水平不深、品牌创新能力较弱、新兴消费品尚处于起步阶段……
归结起来,这是能级的问题。例如,玫瑰米花糖、迈进酱油、江津白酒等3个“中华老字号”,年3家企业的总产值仅6.3亿元,与邻近省份和沿海地区同类型企业相比差距不小。再如,年面市的“饭遭殃”年销量曾达到百吨,一度与贵州“老干妈”不相上下,但目前其销售额还徘徊在2亿多元,与“老干妈”的50亿元差距更大……
“从根本来看,是它们的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林分析,比如随着80、90后乃至00后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对休闲食品,他们更看重健康,讲究低盐、低糖、低热量;对日用品,喜欢科技感、个性化、简约实用;对餐饮,更注重仪式感、营养搭配,乐于尝鲜……“对这些新需求,首先要在产品线的调整上快速反应,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做大做强。”
▲恒都牛肉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加工牛肉卷。(企业供图)
就此,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晗提出建议,消费品工业对新产品的提档升级要注重“三化”:
突出特色化,用好“重庆符号”。要突出“重庆味道”“重庆工艺”“重庆记忆”,在自然环境、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强化巴渝特色。
有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去年,“冷酸灵”携手小龙坎老火锅,推出个性鲜明、风格浓烈的火锅牙膏,含有“标准中度辣”“川渝微微辣”“传闻变态辣”三种口味,迅速成为网红爆款。
重视个性化,满足市场多样需求。消费品工业属于完全竞争产业领域,哪家企业想“通吃”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在细分市场想办法、出新招,以“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策略来抢占市场。
例如,为了适应外卖配餐、旅行携带、单人就餐等消费新场景,疫情防控期间,涪陵榨菜的小包装风靡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同时,为了适应健康新需求,今年初,涪陵榨菜还推出减盐30%以上的轻盐榨菜,短时间内预销售达到2亿包,在行业内掀起轻盐新风潮。
迈向高端化,延展价值链。特别是对“大足五金”“清平玻璃”“荣昌陶瓷”等工业色彩更浓的消费品工业,更要强化标准引领、智能管控、质量溯源等现代工业思维,从而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例如,拥有千年历史的“大足五金”汇集了上万家企业,产品涵盖12大门类多个品种。该区提出,要由“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开发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家居五金、农机五金、建筑五金等十大系列,从而提升“大足五金”在全国市场中的地位。
▲专业人员制作荣昌陶瓷。龙帆何佩玙摄/视觉重庆
深化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不断涌现,对消费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购用户达到8.42亿人,80后、90后网民群体网购使用率达93%。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1%。今年一季度,重庆线上单位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6.6%,比社零总额增速高出22.4个百分点。
刘晗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消费市场的新变化正是消费品工业的新风口,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处。他建议从线上线下融合、开发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跨界发展3条途径重点发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能级提升——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新战场。江津是我市工业大区,也是唯一把消费品工业列为支柱产业之首的区县。去年,该区实现消费品工业规模产值亿元,增长25%,占全区工业比重的28.1%,成为江津第一大主导产业。
值得 开发消费新场景,注入新动能。当前,随着露营经济、居家餐饮、“轰趴”等消费新场景的持续火爆,重庆啤酒加大在京东到家、饿了么、酒小二等新消费平台的布局,让重啤在这些新场景里分一杯羹。
例如,近来,重啤不仅在线上推出标定酒精度为6.8%的乌苏“楼兰秘酿”,还发布年高端新品“金重庆”,对消费新场景的针对性开拓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今年一季度,重啤实现营收约38.3亿元,同比增长17.1%;归母净利润约3.4亿元,同比增长约15.3%;扣非后净利润3.35亿元,同比增长15.47%,成为渝股板块中的大明星,更为重庆消费品工业探出了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探索跨界合作新模式,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作为重庆酒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江小白,不仅在江津万亩高粱种植基地建起农庄,轮种了多彩油菜花,发展循环生态农业,还办起了文化旅游节,积极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态。
再如渝派家居的代表企业朗萨家私,近年来正将文旅体验、农业观光等新业态植入到新工厂,不仅按花园旅游式布局工厂,还打造了重庆最大的楼顶菜园,葡萄、柑橘和四季蔬菜可供顾客采摘,希望打造市民的家居文旅体验打卡地。
▲重庆啤酒大竹林酒厂,工作人员随机检查包装封口及生产信息。(两江新区供图)
提升品牌力
品牌,是一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含金量”的基础。
《重庆消费品工业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品牌带动作用,让品牌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因素。
当前,重庆本土的强势消费品工业品牌还存在数量不多、影响力偏弱、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李林从突出巴渝特色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打造龙头品牌,增强话语权。比如,火锅底料作为重庆消费品工业的优势产品,共有多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产值规模超过亿元。随着居家火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有机构预测,到年,火锅底料的产业规模将超过重庆火锅本身。
但需要正视的是,重庆火锅底料产业依然存在小、散、弱的通病,作坊式生产多,缺乏品牌营销和资本运作,产值多在百万顶多千万级的水平徘徊,缺乏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重庆应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从品牌理念、营销渠道、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突围,打造出“老干妈”这种能级的国民火锅底料品牌。
推动品牌形象更新,重塑行业影响力。此前,重庆已拥有一批渝酒品牌,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多渝酒品牌要么消失、要么萎缩,尤其在中高端市场丧失了品牌影响力。
近几年,以江小白为代表的渝酒企业通过品牌营销迅速崛起。“表达瓶”“三五挚友”等细分场景内强化社交黏性的新产品,“果立方”“雪碧联名款”等用户共创类新产品,都对品牌影响力起到持续强化的作用。眼下,江小白正升级第三代“本味酿造法”,研发出“金盖江小白52度”等中高端产品,着力增强品牌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一是牢牢盯住全国的区县或地州市,一是盯住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海外市场,成为渝酒品牌新的“代言人”。
重视区域品牌构建,释放集群效应。消费品工业具有大宗原料周转多、市场需求量大、交易频率高节奏快等特性,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产业链的聚集,区域化特性显著,比如“大足五金”“江津白酒”“涪陵榨菜”都是典例。由此,在品牌的的打造上,要注重优势品牌对区域带动作用。
以江津粮油产业为例。从十余年前中粮粮油、益海嘉里重庆工厂在江津投产,到广州双桥、沈阳桃李面包、江西正邦、河南黄国粮业等知名企业落户,如今,粮油食品实现规模工业产值近百亿。此外,德感工业园区集聚多家“中国品牌强”和“中国驰名商标”,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粮油加工)产业示范基地,正建设西南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生产基地。江津粮油在重庆乃至全国都打出了一张极有分量的“好牌”。
编辑/江城子责校/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