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记智库研究员周公子
◎编辑|小木
过去十年,成都GDP从年的.4亿元一路狂飙增加到年的.67亿,排名也从13名升至第7位。
成都还频繁出现在各种城市排行榜的前列,新一线城市排名第一,GaWC世界城市名册进入世界二线城市B+,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这些都为成都赚足了人气。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成都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网红之城”,包括在新经济领域的率先破局做法,吸引着无数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
难能可贵的是,“网红成都”也有着务实的一面。
经常被拿来和青岛对比的两个例子,都来自汽车产业。
一个是成都市级领导经常到一汽长春总部走访,为一汽成都基地争取更多产能和车型。年一汽五大基地中,成都基地产量几乎是青岛的两倍。
另一个是,“某汽车配套企业在成都和青岛同年开工建厂,成都工厂已经缴税两年,青岛工厂刚开始投产。”
但在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中,成都分别排在第26位和21位,是GDP前20强城市GDP总量和人均排名反差第二大的城市(反差第一大的是重庆)。
成都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也一直遭受各种舆论质疑,“成都省四川市”戏称的背后既是对成都强大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抛开这些争议不谈,成都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成为北上广深之外的“中国第五城”。
眼下,成都正迎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入列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内循环时代到来。
对于“中国第五城”的争夺,成都并不缺乏对手,比如坐拥长三角地利的新兴互联网之都杭州,比如“九省通衢”武汉以及老对手重庆等。
根据成都十四五规划指标,年成都GDP目标将达到2.6万亿到2.8万亿,平均增速为6.0-8.0%,对比来看,苏州十四五时期平均增速目标为6.0%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间成都希望继续狂飙突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五城。
成都的底气在哪里呢?
1、万亿产业
根据成都官方公布的数据,年GDP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一、二、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是3.3%、4.8%和3.6%。
疫情之下,第二产业增速高于整体增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其中,成都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居功至伟。
据成都市经信局公布的数据,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其中,规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30.7%。
成都已经聚集起了一批令人羡慕的企业,如英特尔、京东方、华为、德州仪器等。这里有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和英特尔全球三大晶圆预处理工厂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上,配置着成都制造的芯片。全球70%的iPad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也产自成都。
中国第一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在京东方的成都工厂投产,这也是全球第二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曾经惊艳了巴塞罗那的HUAWEIMateX所使用的折叠屏正出自这条生产线。
这份令诸多城市羡慕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个长达50多年的故事,故事起起伏伏、悲欣交集。
故事的开始是一所大学的建立。
年11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局局长的吴立人接到了一个任务,筹建新中国第一所专业的无线电大学,为了安全和保密,地点选在成都,取名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这项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要求将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校电讯工程相关专业的师生、物资、图书、设备迁往成都,并在年秋季按时招收新生开学。
这是当时电子信息行业最顶级的教育资源。
年9月17日,在还未装上楼梯栏杆和座椅的主楼,新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学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堂课。
圆满完成了任务的成电首任校长吴立人踌躇满志,他说:
要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办成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流的无线电大学。
吴立人的开学演讲两年后,成都的东郊,红光电子管厂破土动工,这是苏联援建中国的项重点工程之一。
按照“一五”计划,成都成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重点建设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紧急筹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是为了服务“一五”计划的部署。
当时,苏联援建中国的项重点工程中,电子工业占9项,其中4项落户在了成都东郊。
建成投产后的红光电子管厂在业界大名鼎鼎,它是国内第一家最大的综合性电子束管骨干企业,我国显像管行业的母厂,曾研发和生产出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享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
历史的潮起潮落,在这座火辣的城市留下清晰的印痕。
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崛起,和诸多国企当时面临的困局一样,囿于体制、技术等问题,辉煌一时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迎来至暗时刻。
标志性事件是,承载了一代人光辉记忆的红光电子管厂在年被一家广东的企业重组,与昔日的辉煌挥手作别。
坐拥良好产业基础的成都,难以接受这样的挫败。它想到的办法和东部的明星城市苏州一样:扩大开放,吸引外资。
2、西部的“苏州模式”
年2月5日,英特尔CEO贝瑞特走出双流机场。很快,他便出现在了15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区,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英特尔在成都的投资进行可行性调研。贝瑞特的成都之行令同行们陷入疑惑,很多人甚至问:成都在哪?
彼时,英特尔正成为十余座城市争抢的对象,而成都,在电子产业的版图上还没有一席之地。
甫一接触,英特尔团队就递上了一份巨细靡遗的调查问卷,要求政府在三天内答复。
比如,从成都市区的东南西北到英特尔厂区有多少班次公交车?具体线路怎么走?每班间隔是多久?到英特尔厂区需要多少时间?各线路的高低峰时间如何安排?
英特尔的调查中,既有税收、用电、海关等常规问题,也包括“当地农民支不支持英特尔项目”“被砍伐树木上的鸟窝将迁往何处”这样的非常规问题。
这样的调查让成都方面倍感压力,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面对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外企,并无太丰富的应对经验。
而英特尔显然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它甚至还会附上每个候选城市开出的优惠条件。
尽管成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第一回合后,英特尔还是把成都筛出了候选名单。
那年除夕,市委常委会议室灯火通明,为了争取到英特尔,成都方面决定由市长带队出访英特尔总部。
从旧金山返回之后,成都方面迅速成立了一个英特尔项目工作小组,分为6个专家组,分别服务于英特尔派出的人力、物流、电信、建筑、社会治安、税收以及通关6个调查组。
对于英特尔的需求,成都拿出了海底捞式的服务水平。
一个广为流传的例证是,英特尔的一位代表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该多好”,成都马上就联络了这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在英特尔宣布投资的两年后,成都第一家星巴克开业。
在经过长达两年的漫长谈判之后,年8月27日,英特尔宣布投资成都。随后,注资3.75亿美元,一座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在成都投建,这是英特尔第5个全球制造基地。
贝瑞特说:“在英特尔之前,世界强公司还没有一家在此投资。但我们的策略一向是bigbet。”
英特尔的落户引发了强大的集聚效应,随因特尔而来的是它的上下游产业链,之后,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诺基亚、阿尔卡特、华为、富士康、京东方等巨头也纷至而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成都一跃成为中国电子产业的一极。
目前,“中国强”企业中的40家电子信息企业有26家入驻成都,“世界强”中的49家电子信息企业中有14家入驻成都。
多年以后,英特尔中国区市场运营部总监孙彦斌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成都,是因为他们在漫长的选址考察和谈判中,始终能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最大诚意。
事实上,成都并不以政策招商见长,它靠的是超前的眼光和不断规范化的政府服务。目前,成都是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现在很多媒体分析合肥崛起的原因是这座城市超前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中国“最能赌”的城市,一个例证是合肥押注京东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早在合肥之前,成都就以“合肥的方式”与京东方进行了合作。当时,成都想引进京东方,但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有所顾虑,他对当时的成都市长罗强说,我们这个有风险。罗强的回复是,有风险我们一起承担。
年,京东方(占比18.18%)、成都工业投资(占比50%)、成都高新(占比31.82%)三方组建合资公司,投入31.1亿元用于京东方4.5代线的建设。当时,资本招商尚属新生事物,成都的这一举动并未引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