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城、大江、大山,是一座被全国网友戏称为“网红城市”的著名山城。一座重庆城,全是耿直人。最能体现重庆人耿直文化的就是重庆火锅。在重庆,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如果没有,那就两顿。重庆人,涮天地、涮江湖、涮一切,只要是食材,都可以拿来涮火锅,就如同这座城市的文化一样,巴罗万象,耿直通达。所以重庆火锅,就是这座城市最靓丽名片之一,也是全国吃货们必来的打卡之地。
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体现重庆人豪放性格的食魂。作为一天不吃火锅便如隔三秋的重庆来说,未必都知道重庆火锅也分为两种,或两派。所以重庆火锅,就像大家常见的鸳鸯锅里分为红汤和清汤一样,泾渭分明,有青红之别。在重庆,也因为一条长江之隔,将火锅分为两派:水派和陆派。
重庆火锅有文记载,朝天门原是屠宰牲口之地,当地人宰牛后只要肉、骨、皮,而内脏弃之不用,岸边的水手和纤夫们将其捡回洗净倒入锅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这就是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另一种说法是火锅起源于嘉陵江北岸刘家台一带的渡口,早年常有挑红泥火炉的小贩在那一带叫卖“水八块”,就是切成小块的牛毛肚,后逐渐演变成毛肚火锅。但不管是嘉陵江还是朝天门,水派火锅就是发源于长江和嘉陵江边或码头。
陆派火锅以南岸区的南山黄桷古道为代表。这里的发明者就不是江边、码头边的纤夫和渔夫了,而是跑川湘黔马帮的“马脚子”。古时候,南山黄桷古道相当繁忙,它从重庆经贵州夜郎,连接云南的茶马古道;或者走酉秀、下湘西、到湖广。所以南山是历代商贾驮运货物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青青的石板路上,年复一年的驼铃声、赶马声、吆喝声萦绕几百年。
相比水派火锅,陆派火锅的底料是由南山清冽甘甜的井水熬制,烫的是也农家屠牛场当天现宰现取的鲜牛内脏鲜毛肚。但更重要的是,陆派火锅主打露天,借着南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食客可以一边俯瞰重庆夜景,一边欣赏身边的桥廊、凉亭、垂柳、荷塘等美景,而这也将陆派的“色、香、味”推到了另一个极致。
重庆是中国的火锅之都,不管是什么流派,都是最能代表重庆的美食和文化。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的。一锅红红火火的重庆火锅,无论是贩夫走卒、商贾农工,还是达官显宦、黄发垂髫。相约谈笑间,氤氲腾腾的火锅热气、觥筹交错的碰杯声、划拳之声的嘶吼声,重庆的夜色,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