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可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但要提到大名鼎鼎的万州烤鱼,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万州烤鱼,其实最早也源自巫溪。重庆直辖前,巫溪属于万县(现万州)管辖,巫溪烤鱼非常有名,引得不少人食客前来品尝学习,学成后回万州开店。后来烤鱼生意逐渐红火,便直接以万州烤鱼之名大力宣传推广,因此万州烤鱼的名气反而盖过了巫溪烤鱼。
烤鱼,起源于多年前的南宋万州烤鱼不仅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向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它在传统小吃的基础上融合了火锅的特色,加以各种调料烹制好,以后上桌之后还可以边吃边烤,鱼肉焦黄软烂,香气四溢。
中国人吃烤鱼的历史,源于南宋景炎元年,距今已有多年。
在南宋景炎元年,元军入侵,攻克了中原全部城池后,顺势而下一路打到川东,势如破竹。元军们迫近万州天子城时,城中奋起反抗,于是便久攻不下。便计谋将天子城围困,实现瓮中捉鳖的计策。
城门关闭时间一长,城中便断了粮。天子城的总兵上官夔同儿子上官明杰率士兵在后山打通一条暗道,派人到苎溪河取水。一些士兵在取水的时候恰好捞了几条鱼,想着已经很多天没有见到肉了,就在河边架起柴火烤起鱼来。其中有个叫水性极好的伙头军叫江尚,他捕到鱼后,将食盐撒在鱼上,边烤边撒,顿觉异香扑鼻。士兵们便纷纷效仿,这就是烤鱼最早的渊源。
兴起于清朝的巫溪烤鱼在安静的山谷里突然传来一阵歌声,那歌声高亢悠扬,众人便循声张望。
见碧绿如玉的大宁河边,停靠一柳叶鱼舟。一位胡子都白了的渔翁正在一边唱歌一边烧着柴火,架子上是滋滋冒着热气的鲫鱼。香味引得士兵垂涎三尺,于是渔民老人便招呼众人一同享用。
钦差大人金兴泰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吃法,于是兴致大发,让士兵拿些银两给老人,好烤些新鲜的宁河鱼让大伙一同享用。
食欲大发,即叫多与船家银子,多烤些宁河鱼让大伙享用。这一餐宁河烤鱼直叫官兵们吃得终身难忘。同行中一位机智的小吏,仔细留意了渔翁烤鱼技艺,回宫后对他在御膳房作厨子的表哥谈起,这厨子心领神会又自己反复摸索,将肉桂、花椒、八角等12种佐料塞入鱼腹,用白炭文火攻之,其异香扑鼻,献与皇帝食用。
嘉庆帝品尝后,赞不绝口。亲赐“宁河鱼”三字,还派专人来巫溪招宁河渔翁进宫,从此,“巫溪宁河烤鱼”美称响誉天下。
如今,万州烤鱼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回顾近代烤鱼史,可以说是从巫溪出发,而走遍天下。
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一辈,尤其是生活于城镇乡村的人,对于童年的记忆往往非常深刻。夏天在河湾里摸鱼,沿着石头缝隙两手缓缓地向前探索,逮到鱼时的那种感觉常常让人无比兴奋。就着河边捡些柴火,对鱼进行简单的加工,便能够得到鲜美的鱼肉。
吃鱼,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探鱼正是将童年的趣事与巫溪烤鱼的美味融合在了一起,让人在吃鱼的同时不仅能够品尝到美味,能够唤起一些甜蜜的美好的记忆,遇见童年的自己。
探鱼作为专业的烤鱼品牌,在装修风格上选用了简单的工业风,印有“探鱼”二字的搪瓷杯则颇有八十年的复古感。有锅有碗为其设计的烤盘底座镂空,上面是水破浪和鱼的抽象图案,极具艺术感,让人不禁想起童年戏水捕鱼的欢快画面,金黑的配色,让吃烤鱼也变得更品位。
待鱼肉上桌,加入干冰加热时,汤汁滋滋作响,锅中的食物沸腾,那一刻,食客如同置身河中,河面烟笼雾罩,捉筷在烟雾中拈鱼的滋味妙不可言,像一下子回到童年。
百年来,人们对烤鱼的喜爱不曾改变,从简易的街头小吃,变成餐桌的主食,烤鱼正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慢慢被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