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重庆的美食,我想大部分人立刻就立刻会联想到火锅。当然重庆还有其他的美食,譬如闻名全国的重庆小面,譬如被重庆人当做早饭的麻辣抄手,还有米线、汤圆,豆花、脑花、美蛙鱼头、江湖菜以及其他标志性的川菜。但是这些特色菜在重庆的火锅面前都不值一提。
重庆的火锅别具一种,与众不同,荡气回肠。重庆火锅就是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说美食,我们也来说说历史。
重庆的火锅以“洞子火锅”为正宗,重庆娃陈坤主演的《火锅英雄》就很好的做了呈现,火锅里涮的是不管串串还是碗里盛放的,只有坐在一个个深藏到城墙或者山洞里的火锅店,食客仿佛吃起来才有一种飘飘欲仙、云开雾散、吸天地之精华的通透感,那身上的湿气才会蒸发。重庆一年四季潮湿,不管什么人在重庆待久了,他自己就会爬着找到一家火锅店,就好像是身体主动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吃点麻辣火锅身体里积攒的寒湿之气很难褪去。
重庆的火锅重油,不像北方的“地沟油”,他们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菜籽油把火锅厚厚的包裹起来,再加上牛油和各种辣椒花椒等调料,吃的东西反而变得可有可无了。
重庆火锅里涮的食材也是以“下水”居多,鸭肠、鸭血、毛肚、脑花……反正正经的牛羊肉也吃不出味道来,至于蔬菜嘛真的是不太适合用重庆火锅涮。
重庆火锅说到底是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乐趣,当年不管是跑码头、走江湖的还是挑货的棒棒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来上一锅热腾腾的麻辣火锅和一碗烈酒,瞬间身体和眼睛里所有的苦痛都化为了幸福的味道。重庆的九宫格火锅也是这么来的,它是民间原创的“分餐制”,在“呷哺”这样的台湾小火锅被流行开来之前,重庆的老百姓早就用九宫格进行了很好的单人分餐处理,这既符合中国人围在一起吃饭热闹的传统习惯,同时又能AA制。据说很多不老实的食客会偷偷从下面捞别人的肉吃。这因此也就诞生出来了至今还被重庆人奉为火锅至尊的“老汤口水锅”,其实所谓的“老汤火锅”无论从卫生角度还是从味道角度都不太适合现在的饮食习惯,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传承吧。
重庆的火锅像极了重庆人的性格,厚厚的油闷着看不见水沸腾,以为温度很低,但是一旦不小心溅上一滴就会被狠狠的烫伤。
重庆火锅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明朝,年郑和开始下西洋,郑和率领的团队曾经到达过美洲,甚至有的船员干脆留下了,而三保同志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在环游了一圈世界之后居然从各地运回来了一批长颈鹿和斑马等珍禽异兽。而意大利人哥伦布也发现了美洲,从此掀开了几百年欧洲大陆的血腥殖民之路,伴随着杀戮和殖民,美洲的丰富物种也远播世界各地,甚至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烟草、咖啡、玉米、马铃薯在世界遍地开花,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农作物和水果估计得有一半来自美洲大陆。也有人说因为马铃薯、甘薯等薯类农作物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人口才过亿。而16世纪末原产于墨西哥的辣椒就传到了中国,完美的解决了底层百姓的口腹之欲。一开始辣椒被当做观赏花卉,直到乾隆年间中国人才知道辣椒可以食用,而食用的第一批人就是长江沿岸的穷苦百姓,甚至可能是四川或者重庆人。
辣椒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普通百姓的饮食习惯,原来难以下咽的发着臭气的鸭肠、鸭血、毛肚与辣椒的毒素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再经过人类的口腔粘膜进入到肠胃,发生了一次奇妙的美食化学反应,让人欲罢不能,食欲大增。于是辣椒在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物产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成了百姓居家必备食材。而它也成了重庆甚至四川的象征。
在重庆,不管你吃不吃辣,辣椒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管你拉不拉肚子,火锅就在那里,有酒有肉;不管你喝不喝酒,重庆妹子就在那里,撸着袖子,吆五喝六。
重庆的火锅只适合在重庆吃,重庆的封闭性也从火锅上可以看得出来,它用自己的独特属性倔强的拒绝着外来入侵。在重庆十家店有九家是火锅,这种重油、麻辣的重庆火锅让外地人很难适应,吃几顿之后就腹胀难耐,就算是本地人也是山楂丸子不离手。而经过改良的重庆火锅在北京比较受欢迎,口味淡了,鸳鸯锅多了,也能体验到食材本身的鲜美味道,这可能是一种重庆火锅未来必然的健康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