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博物院当代影像馆上新,这些展览适合

氮芥酒精价格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334618.html

文丨团妈

对家长来说,带孩子看展览既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教育途径,也是最省钱的遛娃方式。

和孩子一起看展还有一个好处是,我们有机会放慢脚步,跟随孩子的眼睛去发现艺术和生活中的美。

团妈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年底刚刚上新的,适合带孩子去看的展览。这些展览的展期都很长,建议大家先收藏,做好防护,错峰看展。

成都人爱吃、会吃,天下人皆知。生活在世界美食之都,带孩子尝尽人间千百种滋味的同时,我们还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那些跟我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由四川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的共计件/套文物。

亮相本次展览的展品,不仅有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乾隆斗彩八宝龙凤碗、青玉兽面纹三足盖碗、缠枝纹长颈金瓶、“楚高”铜缶等文物,还有四川博物院珍藏的芙蓉花金盏、锦地五龙图雕漆涂金盘等珍贵文物。

乾隆斗彩八宝龙凤碗·清

青玉兽面纹三足盖碗·清

芙蓉花金盏·宋

缠枝纹长颈金瓶·辽

“楚高”铜缶·战国楚

锦地五龙图雕漆涂金盘·清

从原始烹饪到饮食礼仪,从皇家风范到市井烟火,从宴乐之欢到诗意人生……我们不仅能看到食器文物反映出的饮食文化的变迁,也能从食器变化中窥见过往的情怀。

展览中还增加了互动视频装置与声音播放装置,讲述属于大众对于食物的记忆,边看展边听容易饿,看完展最好的安排是一家人再去吃个热乎乎的火锅。展览期间,大家还可以听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先生在四川博物院的《漫话四川美食》主题讲座。

“你是成都的娃儿还是重庆的崽儿?”相信很多孩子跟着父母在外地旅游的时候,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成都和重庆,在其他城市的人看来都差不太多,“你们都说四川话”“你们都吃得辣”“你们天天吃火锅”“你们那美女都多”。

确实,成都、重庆这两座城市距离近,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外地人分不清也正常。但对于生活在成都或重庆的人来说,成都和重庆无论是在地形、气候、交通,还是两地人的语言、饮食、性格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像一对见不得又离不开的兄弟,永远有争不完的话题,但一到关键时刻又是一家人。

在《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中,策展人王庆松通过系统梳理成都、重庆两地影像发展脉络,以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历程为切入点,集中呈现了12名活跃在成都与重庆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据团妈了解,本次参展的12名艺术家分别是:雷文晴骜、黎晨驰、李俊、李一凡、骆丹、木格、宁佳伟、苏葵、童文敏、王维思、杨迪、张小涛。他们中间有一些是生于成都,通过在川美学习成就了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有的则是生于重庆,现居于成都,成为了极具地方代表性的艺术家。

前段时间,团妈的朋友圈都被这个展览刷屏了。虽然看《流浪地球》已经是年的事情,但并不妨碍小小科幻迷们去打卡。这个展览就究竟怎样?团妈上周去实测了。

据官方介绍,《流浪地球》科普文化主题展打造的是超平米的沉浸式太空体验,有5大展文化展区,4大拍照打卡区,以及2大互动体验区。现场看,整个展区并不大。主入口被设计成太空舱的造型,穿越感没有,倒是挺适合娃娃凹造型拍照的。

展区重点展示了流浪地球计划的过程,小朋友在大人的讲解下,基本能搞清楚剧情。展区还陈列了同比例缩小还原的苏拉威西行星发动机-助推器组块,地表防护服,空间站工作鞋,《流浪地球》原版火石道具,电影里刘启的挎包等。

整个展区最吸引小朋友的是模拟拯救地球的游戏和八大行星展示区域。在模拟拯救地球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选择撞击木星以开启救援,或者残局拒绝,选择“不拯救地球”。八大行星展示区域,孩子们可以测自己在不同星球的体重。整个一面墙的空间基因库是大孩子感兴趣的区域。

《流浪地球》科普文化主题展比想象中小的多,值得看的东西如上所述,团妈觉得没必要专门去看。如果住在附近,或者有计划前往龙湖滨江天街的,还是可以带娃娃去看看。

大家都知道玉林西路的小酒馆,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小酒馆早在几年前就落户万象城。小酒馆万象城店内有一个艺术空间Littles,不定期会举办各种展览,展出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无响应·纳米宇宙”就是一个集合了8位年轻艺术家的展览。

在这个“万物皆可人为”的时代,科学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并重构了人类社会行为,且深刻地影响着周遭生存环境的变化。8位艺术家将艺术作品作为一场反射人与社会、自然、本我,人与宇宙的迷思,共同创造一场多元思考的狂欢,一次并非自问自答的叙事想象。

胡周华作品

冬眠人Cryonaut是《无响应·纳米宇宙》最后一个双人展,展出的是艺术家余若婕和胡周华的作品。像是被低温休眠、暂停生命的人们的梦境,这是一场里世界与表世界的探索,一场肉体与灵魂的追寻。

余若婕作品

听上去有些深奥,但年轻的灵魂总有相通之处。小学生看这个展览可能有些晦涩,中学生可能会从中找到灵感和共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