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昆明住过将近七年,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大概每个星期都得吃个两三回。”这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米线,足以可见他对米线的热爱。
但凡讲到米线,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便是云南。的确,在云南的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米线馆子,穿过店门口的高汤大锅,找个位置坐下,周围满是吸溜米线的声音。
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一样,米线也走出了云南,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过桥米线,更成了声名在外的云南招牌。
在众多餐饮品类中,米线品类虽不及火锅、烧烤品类热门,但却是一个可标准化的快餐品类,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小吃,是容易形成品牌规模的好赛道,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米线走红全国,十几年的发展,米线品类赛道中跑出不少黑马连锁品牌,但也有不少品牌折戟沉沙。
今天,咱们来聊聊米线品类,分析赛道中的黑马大牌,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商业版图,以及剖析品类瓶颈,找到市场机会。
米线,声名在外的云南招牌
南米北麦的种植格局,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文化。
在云南,水稻是广泛种植的作物,所以云南人习惯吃米线,基本是从早吃到晚,一周可以不重样。
米线,在魏晋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就已出现。中国古烹饪书《食次》中,曾将米线记为“粲(càn)”。到了宋朝,米线被称为“米缆”,还被制成干米线;明清时期,米线又被称为“米糷(làn)”。
在今天,两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会将水稻制成条状的食物叫做“米粉”,而在云南、川渝地区则称为“米线”。
尽管是南方人,大部分的人依然分不清楚米粉与米线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
从制作的原料来看,米线主要以新鲜大米为原料,而米粉虽以大米为原料,但会在其中添加红薯粉或玉米淀粉;从口感上来看,米线多为“水灵筋骨”,而米粉多为“柔绵筋骨”,米线入口爽滑,米粉入口较为软糯。
在云南,米线分为酸浆、干浆两种。前者是大米发酵磨成,工艺复杂,不脱去水分,爽滑回甜,但保质期较短,所以只有在云南本地才能吃上。
后者则是将大米研磨后,在机器中压制成型,方便储存携带,食用时泡发煮熟,口感更加筋骨爽滑。
在米线的吃法上,云南人如数家珍。作为云南声名在外的美食招牌之一,过桥米线最为出名。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桥米线源自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吃法精巧、有仪式感。吃过桥米线时,得先将大碟小碟里码着的火腿、里脊肉、蔬菜等配菜倒入盛着滚烫高汤的砂锅中,再将汆烫过的米线也一并加入,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