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锅到底是怎么来的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两顿。火锅既可以当饭吃又可以当小吃,既可以促进感情又可以报复闺蜜……这么多好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这次咱就一起去看看火锅的历史。火锅作为中国独创的美食,古时候叫做“古董羹”,因为东西掉进汤里时发出咕咚声而命名。原型最早来源于商周时期,举行祭祀活动时用鼎煮大件食物,用来祭祀天地,祭祀完大家一起分着吃,这是公认最早的火锅形式的烹饪方法。到了东汉时期,火锅就精巧很多了,国家出土的汉代文物中的“斗”,就是当时温酒煮食物用的炊具,三个爪,一个锅,小小的巧巧的。三国时期曹丕还创造了五熟釜,圆形的锅里分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放不同的底料,这多像现在的鸳鸯锅啊。白居易用诗中的“红泥小火炉”表达,火锅经历了这么久,已经慢慢变得亲民,唐代已经可以自发约朋友吃火锅了。在北宋,火锅就很普遍了,到了冬天,汴京各大小的酒馆均有售。蒙元时期出现了北京火锅的雏形。北京涮锅的历史是从忽必烈来的,蒙古人流动性强,打仗时为了行军速度快,不需要埋锅造饭,直接把头盔摘下来当锅烧水,然后手切羊肉片,边涮边吃,当兵的自己动手,很快就把一顿饭交代了,接着走路,连炊事班都省了。后来这种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传到北京,慢慢演变成现在的铜锅涮肉,正宗的老北京铜锅涮肉是清汤锅,用筷子把肉片夹住,伸进锅里不松开,涮一涮熟了就夹出来,蘸一口麻酱,舒适~~但是南派的九宫格火锅却是由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的,从前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是货物集散中心也是牲口屠宰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装载货物,工人们天天卖苦力,需要一种能量高价格低的食物果腹,有人就用屠户们不要的毛肚百叶牛杂碎加上牛油辣椒之类的调料上锅煮,便宜卖给这些工人吃,在锅里用铁片分成小格子,每人一格,自己算自己的,热气腾腾边煮边吃,麻辣鲜香,工人酣畅淋漓,吃完精神倍增,还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立即五星好评,很快就形成了市场,这就是后来的九宫格火锅。明清朝时期火锅就很丰富了,下至劳苦大众,上至乾隆皇帝,想吃就有,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就动用了上千口火锅,保持最大火锅宴世界纪录至今。所以再有人警告你吃火锅,你就回答她,我不是在吃火锅,是在了解我们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但是火锅虽美味,可不要频繁呦,更不要喝煮了很久的火锅汤,原汤化原食在这里不适用,火锅汤煮久了会产生大量的嘌呤……嘌呤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严重时会引发痛风,发作时关节疼,所以吃火锅时要多喝水,少喝汤。好了,我要去吃顿火锅解解馋了。原创声明:文章及内文插画均为原创,版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并需保留此声明;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