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里没有神,住了一群重庆人。男的很耿直,女的很巴适,火锅没有海椒他们从来不会吃……”这一首重庆小调,可谓唱出了重庆崽的心声。一提到重庆,很多人总会想到火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重庆火锅跟码头的渊源。在今天的老街讲故事中,我们将为您讲述发生在老码头上的火锅往事,带您了解重庆火锅的由来.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水运枢纽,两江环抱的特殊地形,让码头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老重庆影像志《老码头》中,曾经这样描述了一幅古重庆城的衍生发展景象:巴国故都,自古扼踞水路要冲。两江汇流,万民累居,商旅辐辏,百业兴旺。数千年来,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开埠以来,遂为一大都市。依山为城,凭水而兴,江河码头,便成就了重庆的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庆码头老照片
明清时期,重庆的水上运输规模空前,商运也十分兴旺,此时的重庆,已经有了很多热闹的水码头。重庆开埠后,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重庆集散,当时还有大量的洋船,都停泊在“洋码头”,洋码头就是玄坛庙码头,在今天的南滨路一带。往来船只的货物都需要在码头上起卸,周边的许多农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到各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江码头搬运工老照片
重庆本就气候潮湿,这些在江边讨生活的力夫们,更是常年泡在江中,挣的钱往往只够家里人糊口,但是他们在吃方面有着自己的智慧,例如纤夫在拉纤过程中,渴了就掬一捧江水喝,饿了累了也有“小零食”,他们在河边捡一些蚕豆大小的鹅卵石,洗过之后放到锅里和盐一起炒,石头沾上了盐味,乏了就拿出一粒放进嘴里,补充因为流汗失去的盐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码头力夫老照片
由于生活拮据,这些下力人往往舍不得花钱,总是会找一些便宜的东西用来果腹,别人吃猪肉,他们就吃猪杂碎,别人吃新鲜蔬菜,他们就捡烂菜帮子。当时沿江的一些屠宰场宰杀牛、羊等牲畜后,会把下水等东西扔到江里,这对下力人来说,却是丰盛的晚餐,这些难得的肉,被他们打捞起来,用石头架起一个锅,把洗干净了的下水和菜叶、杂碎煮在一起,为了让这些便宜的食物可口一些,他们会再加一些盐巴、辣椒、花椒,吃起来麻辣鲜香,便宜又可口,花椒跟辣椒吃下去还能去湿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码头工人围坐吃火锅漫画
大家围坐一起吃这一大锅菜,菜品都是捡来或者贱买来的,你凑一点,我凑一点,热腾腾的晚餐就煮好了,几口下肚,便能缓解一天的疲劳。这种码头上的大锅菜,便是“重庆火锅”的起源。重庆火锅诞生在码头上,是下力人最丰盛的晚餐,由于吃时围坐一圈,吃起来汗流浃背,符合重庆人热情、直爽的民风,因此这种吃法渐渐在街头巷尾流行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旧重庆吃火锅
抗战初期,重庆的火锅遍地开花,除了一些简陋的小店,也不乏陈设雅致的高档火锅店。一些高档火锅店内,设了瓷面圆桌或方桌,每桌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多是用铜锅或铝锅盛放,装菜用的碟子是金边瓷盘。解放前,重庆的女子多穿长旗袍,坐着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的火锅店矮桌配着高凳,大家围坐一桌,埋头开怀大吃,也是一副有趣又经典的画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庆火锅油碟
上世纪八十年代,火锅店里面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的,“打组合镶起吃”在当时很流行。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则放着九宫格,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各认各的格子,一般是小桌四人,大桌八人,要坐满了喊堂倌来开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九宫格火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火锅更为普遍了。那时候的火锅又叫“三拖一、四拖二”,这里面的数字,是指菜的价格,荤菜三元素菜一元,就叫“三拖一”,荤菜四元素菜两元,就叫做“四拖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三拖一”火锅小店
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重庆火锅在制卤、食材、吃法和油碟方面都有了创新,火锅的吃法也走向多元化,有众人围坐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火锅的发展,也是巴渝文化随着时代变迁的侧面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老重庆街头老照片
如今在码头上,你既看不到人挑肩扛,也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老重庆的豪迈,也许在火锅店里,还能看到一些影子。重庆人爱吃火锅,从来不看季节,有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吃得起劲时,便脱掉上衣赤膊上阵。重庆人吃火锅的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熬制火锅底料彩画
没有码头,也就没有如今的重庆,更不会有火辣的重庆火锅和重庆崽的泼辣直爽。悠悠岁月中,毛肚鲜香脆嫩,在红汤中起伏,鸭肠烫到打卷……巴渝饮食文化,合着这些菜品一起下锅,在时间烹煮中,历久弥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老重庆火锅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