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辣不欢

白癜风怎么治疗的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雨茂

说来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生产队里有一位老奶奶,头疼脑热从不打针吃药,拌一碗辣椒吃就好了,我很吃惊,心想世上还有此等奇人!

人们大多认为四川人嗜辣如命,其实这是偏见,四川人当中不吃辣椒的大有人在,传统川菜中也有很多菜是不辣的。

小时候,我家做菜从不放辣椒。后来我到邻县读高中,那里的人口味重,无辣不欢,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长痘。

但在长期熏染下,我开始喜欢上了吃辣椒。回家后做菜给父母、弟弟吃,一家人迅速适应了吃辣。

这件事使我明白,口味可以培养,吃辣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江苏人是不爱吃辣的。但在我工作、生活的苏北地区,人们嗜好辛辣,无辣不成席。

我家单元楼的底层住着一家人,世居徐州,他家做菜时,整个楼道里都弥漫着呛人的辛辣味儿。我亲眼见他把剩下的辣子鸡倒给狗吃,狗都被呛得直打喷嚏,摇晃着尾巴跑得远远的。

有人考证,徐州人原来不吃辣,辣椒由明朝驻军带入徐州,慢慢改造了本地人的味蕾,最后连嗜辣的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都瞠乎其后。

三十年来,我眼见着城里的川菜馆、湘菜馆一天天多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川菜一条街,火锅店、麻辣烫、烧烤摊也一天天多起来。

到了晚上,整座城市都浸润在浓浓的香辣味中,让人除了顺应之外,无处逃遁,吃辣大军因此逐年增长。

如果认真探究就会发现,辣味地图的拓展、吃辣人数的增加,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辣椒才以燎原之势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外在因素看,辣味江湖的扩展是由打工潮、学生潮推动的。

年初,我到东北过春节,看到一则电视新闻,吉林省发布消息说,上一年外出打工人数突破了20万,省长号召更多人外出务工。但当时仅四川一地的外出打工者就有数百万之众。四川、重庆、陕西、湖南、江西等传统农业大省一直是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年,四川省外输劳力超过万。

上述省市都是吃辣人群集中的地方,通过他们的辐射效应,川菜馆、湘菜店遍地开花,带动了部分当地人吃辣,像苏南、广东、上海等饮食清淡地区,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吃辣了。

学生潮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几乎逐年攀升。年大学招生人数28万,年万,年万,年.9万,年.3万,43年间增长35倍多。大学生中间相当一部分人也是爱吃辣的,他们有需求,食堂必然做出改变,增加部分辣味菜。

实行市场经济后,个体餐馆获准进入大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较受欢迎的川菜馆,再次助推食辣人群的扩充。

我在大学读书时,一家川菜馆在学校食堂旁边开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尝鲜。川菜喜欢用猪油、豆瓣酱做菜,颜色红亮,麻辣味足,油水还大,吃过这样的菜之后,大家再也不愿意吃清汤寡味的食堂大锅菜了。

川菜、湘菜选材丰富、注重味道、价格低廉的平民化路线,吸引了大量囊中羞涩的农民工、大学生及城市低收入人群,使得食辣人群急剧扩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在外吃饭的机会多,应酬聚会也多,经济实惠、味道香辣的川菜馆、湘菜店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每当这个时候,不吃辣椒的人就尴尬了。如果是主人,不方便点不辣的菜;如果是客人,客随主便,更不好意思多提要求,总不至于请主人多点几道菜单吃吧。

比如吃火锅,男女恋人吃鸳鸯锅尚可理解,几个大男人一起吃鸳鸯锅就有点难堪了,吃清汤火锅的就显得不爷们儿,会成为大家嘲讽的对象,于是硬着头皮吃,久而久之,味蕾产生耐受性,也开始吃辣了。

一个人的口味是从小培养的,饮食习惯8岁前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很少改变。

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生活在物资丰富时期,他们从小吃薯条、洋葱圈、辣条、烤串、油炸臭豆腐等小食品,口味偏重,对辛辣食物情有独钟,长大后,自然偏爱食辣。

我有一位朋友,从小爱吃烤羊肉串、麻辣烫、火锅等食物,内火旺盛,她的孩子出生后严重便秘。据医生推测,这是她这个重口味母亲带来的后果。

有专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对麻辣食品欲罢不能,除了这些刺激性食物可以带来快乐与满足感之外,还可以让人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生活不容易,教育、医疗、房子,哪一样不让人左支右绌、压力山大,还不能吃点爽口的让人高兴一下?

一大盆火红的水煮鱼,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花椒,椒香四溢,辣味浓烈,鱼肉鲜嫩,还没有品尝,就已经舌下生津、食欲大振。用筷子搛一块入口,火烧火燎一般,轻轻咀嚼,再沿着口腔、咽喉直达胃中,辣得人咻咻吸气,满脸通红、汗流浃背的同时,长长地舒一口气,即使八仙来请也不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疼痛与恐惧可以释放压力,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食辣的内在动因吧!

无辣不欢,并非没有依据。“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无辣不欢。

人们不仅爱吃辣,还造出了“辣妹子”“辣姐”“辣妈”“辣模”等专用名词,还常常使用“火辣身材”“辣眼”“性格泼辣”等词汇形容女性。

人们可能认为,接近这些女性,不仅要有勇气,还得有信心、有实力。因为她们脾气刚烈,外向豪爽,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就像吃辣椒一样,是要接受烧灼的代价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