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对火锅的迷恋可谓是登峰造极。要说创造力,就在这一尺锅台之间即可发挥的淋漓至尽。小锅泥炉的时代被写进了文字,燃煤的土灶也已经难觅踪迹,新派已经不再新颖,“老”字却添加了新意。牛里脊切成条,用晾干一挂,形如筷子,名称“筷子牛肉”;新鲜的鸭血在热锅时进入锅料中,成为鲜菜火锅的料底;手工剁打的牛肉丸放在层叠着并曲线排开的竹制托板上,置于冒着蒸汽的锅台上方,在热雾缭绕的之间时隐时现,有些朦胧,却不再呆板,甚至可以说是平显出一些热烈与活泼。我爱故乡重庆的火锅,不仅是因为它的味道醇厚与浓烈,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这每一锅背后的人和事以及因此所制造并烘托出的温暖的氛围。